过去一年,国际冲突和新冠疫情的交织叠加,给企业经营带来了诸多挑战,但各领域也涌现出了大批优秀企业,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在社会协作中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
如何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贡献社会价值?6月29日,凤凰网举办2022年度社会责任与创新论坛,邀请大咖嘉宾共论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向善之路,并评选、揭晓“年度CSR领航者”“年度CSR担当者”“年度CSR行动者”共3类14个案例,发布《凤凰网2022年度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案例》。
在《民企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路》圆桌环节, 西湖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西湖大学校长助理刘旻昊认为,当下因为国际冲突和世界疫情的叠加,企业经济面临很多不可预计的新困难,但科技发展也在加速,“借助科技的力量,我们可以应对更复杂的挑战,创造新的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院校,西湖大学致力于为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做出贡献。在她看来,坚持科研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才能摘取科学的成果。这些成果需要真正转换到产业中,去帮助人类,帮助世界变得更好。同时,她认为企业参与捐赠支持教育、支持科研、投入科研,也是更大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
以下是分享实录:
刘旻昊:各位凤凰网的观众大家好,我是刘旻昊,是西湖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西湖大学校长助理。非常容幸参加行动者联盟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论坛。我们今天要聊的主题是民企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从我的工作角度来谈这个话题的话,我想还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视角。因为我服务的机构有一定的特殊性,我所在的西湖教育基金会是西湖大学的举办方和筹资主体,它是一个公益组织。
从2015年开始,我们就在为创建西湖大学而筹资,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通过公益组织来办高等学府,学校运转的很大一部分资金也都来源于西湖教育基金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触到非常多非常优秀的企业家,他们慷慨解囊、无私捐赠,支持西湖大学办学。同时我从2014年开始,就参与到了西湖大学的筹办,西湖大学座落在杭州市西湖区,2018年正式获得教育部的批准,是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我们目前已经有近200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全职加入,希望为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做出贡献。
在这些年,学校在一些关键性的科学研究上也有所突破,在成果转化上也一直在探索新兴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发展机制。所以这些年的工作给了我一个比较独特的角度来接触经济、接触企业,并且参与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科技进步带来社会变化的巨大作用。说一个咱们老百姓都特别关心的事情,猪肉价格,有一句老话叫做民以食为天,猪粮安天下。肉价的稳定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民生问题,也是事关经济的那只蝴蝶的翅膀。国内最大的生猪企业是牧原企业、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先生,也是我们的重要捐赠人。在与牧原集团的深度接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生猪养殖这样的听起来非常传统的产业,会用到很多高科技的手段。现代化养猪这件事情其实涉及到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合成生物学、环保等等科学领域,举个例子,牧原在东北建造了无供热猪舍,猪是怕冷的。但这类猪舍在东北这样的寒冷的地方,也能保持25摄氏度的室温。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他们对猪舍做了计算性的隔热,再做了一个大地的被子,将地热传导上来。现在东北的寒冷的地带反而成了养猪的好地方,这是创新带来的变化。它用科学的方法打破了地域限制,显然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后来我们发现呢,仅仅在养殖这个产业里,传统养殖业向现代化、智能化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用科学的手段去解决生产效率低、疫病防控能力差、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充分、养殖设施用地紧张等等的问题。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就可以构建起节约高效、种养循环、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格局。那十四五发展规划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其中也提到,要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的研发,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联合转置科研院所,组建行业研究院,提供公益性的共性技术平台,打造新型的共性研发平台,解决跨领域的问题。
那事关基础研究,高等院校理所当然应该发挥支撑作用。也是基于这个原因,西湖教育基金会从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角度出发,支持西湖大学探索合作机制。在去年我推动西湖大学和牧原集团成立了联合研究院,在智能化养殖、环保、疫病防控和营养学等领域开展了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合作。研究这些问题是要解决行业痛点,是为产业的转型升级做准备。我始终认为,我们的民营企业家是非常聪明的人,他们也是非常有韧性的人。当下因为国际冲突和世界疫情的叠加,企业经济面临很多不可预计的新的困难。但科技发展也在加速,借助科技的力量,我们可以应对更复杂的挑战,创造新的价值,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我以西湖大学的老师举个例子,2019年人类的足迹终于到达了地球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而非常令人震惊的是,在这里竟然也有微塑料的痕迹。人类生活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其深度的影响,这也是今天我们必须要去面对和想办法解决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和我们的子孙后代。西湖大学合成生物学研究方向的教授,也在这方面做出他们自己的重要贡献。他们致力于设计绿色新化工生产路线和开发环保新材料,利用细胞发酵的方法,研发了一种新的高分子材料。
这种材料可以生物降解,并且能在高温下直接回收,回收率高达90%以上,不仅可以达到重复利用的目的,还解决了塑料对土壤污染不可逆的问题。这种材料现在已经在农业地膜上应用,目前在研究它在汽车材料上的商业化应用。从细分领域上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未来会创造多大的经济价值,会解决多少人的就业,这是值得我们期待的。但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的转化,为循环经济向前发展,为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共处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我们讲了很多向外的和谐,我们讲了向外的可持续,其实科技和企业的共振还可以向内,帮助有需要的人来说。我想讲一讲西湖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科学家蓝振忠老师的故事,蓝老师回国之前在谷歌AI研究所,主持的AI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让业界震惊。简单来说,他的研究让AI的阅读理解能力接近90分,而在这之前,AI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不及格的。
蓝振忠回国加入西湖大学后,把他的研究领域用到了AI辅助心理咨询领域,他带领团队研发了一个随时随地可以对话的专业心理陪伴机器人,叫做“小天”,为有心理困扰的人提供专业帮助。了解到这项研究后,西湖教育基金会启动了让AI陪你说说话的公益项目,计划筹款200万元,用于这一研究,争取能够在五年内为一千万有需要的人提供公益服务。
2021年是“小天”陪伴聊天的第一年,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两万名来访者提供了咨询服务。蓝老师说了一句话,庆幸我们一直在做难且对的事情,这让我尤其感慨,坚持科研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尝试才能摘取科学的成果。但这不是目的,这些成果需要真正转换到产业中,去帮助人类,帮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我们的坚持才更有价值。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专注于基础科研的突破和前沿科学的探索,我们的老师们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脑科学、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探索,我想是能够真正造福人类的事业。企业参与捐赠支持教育、支持科研、投入科研,也可以说是更大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谢谢大家。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