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濒危物种四川山鹧鸪种群数量20年间增加60%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四川:濒危物种四川山鹧鸪种群数量20年间增加60%

记者 苟春

近年来,四川省林草系统全面加强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一批珍贵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6月28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四川省林学会在近期组织开展的四川山鹧鸪保护关键技术评估表明,经过20多年的持续努力,四川山鹧鸪的种群数量增长近60%,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了23%,物种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四川山鹧鸪雄鸟。付义强 摄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我国西南山地的特有鸟类,属全球性濒危(EN)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于四川省中南部山区森林中,在云南省东北部地区也有少量分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数十年间,四川山鹧鸪赖以生存的天然阔叶林曾遭到大面积采伐,被快速生长的人工针叶林或茶园替代,栖息地丧失严重。

据了解,1997年,原四川省林业厅和世界雉类协会合作,首次对四川山鹧鸪开展保护生物学研究。同年,在全国第一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中,四川全省共有四川山鹧鸪780~1170只。

1998年和1999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四川山鹧鸪残存的栖息地开始受到严格保护和恢复。

四川山鹧鸪的典型栖息地。付义强 摄于四川宜宾老君山

2000年,在原四川省林业厅、世界雉类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共同推动下,国内首个以四川山鹧鸪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地——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

此后,我国又在四川山鹧鸪集中分布地新建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四川山鹧鸪栖息地的保护网络得到系统构建,为四川山鹧鸪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恢复创造了条件。

四川山鹧鸪雌鸟。付义强 摄

在加快自然保护地网络构建的同时,原省林业厅牵头组建了“四川山鹧鸪自然保护地联盟”,并根据四川山鹧鸪生活史特征,制定了针对性巡护方案,开展同步巡护与监测,形成了跨区域保护格局;组织基层自然保护区与科研院校广泛合作;持续深化与相关国际保护组织的合作,对四川山鹧鸪种群及栖息地保护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四川山鹧鸪保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四川省实现了四川山鹧鸪种群数量和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双增长”目标,扭转了四川山鹧鸪种群下降趋势。2018年-2019年,新一轮的四川山鹧鸪专项调查和评估表明,省内的四川山鹧鸪数量已恢复到1487~1611只,种群数量增长近60%。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