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保护” 2021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女童保护” 2021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

本报告为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以下简称“女童保护”)和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共同发布。报告性侵儿童案例统计部分,数据来源于2021年度媒体公开报道案例(含各级法院、检察院官网和认证账号公开的案例);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部分,数据来源于面向社会公开进行的线上问卷调查。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报告所统计分析的性侵儿童案例均为当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案例,当年实际发生或者判决的案例未经媒体报道的不在统计范围内。因此,报告统计的案例数量并不等同于全年性侵儿童案例总量。学界的共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性侵儿童案例难以全部被公开报道和统计,进入公众视野的案例仅为实际发生案例的冰山一角。本报告以“媒体公开报道”为案例收录标准,即是为了呈现和分析在综合因素下进入大众视野的案例的特点、趋势和代表意义。

此次报告所统计的案例数量相比往年虽然有较大幅度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儿童性侵害严峻形势的警惕。由于受传播的选择性、选择的倾向性等新闻传播规律的影响,在连续多年关注性侵儿童题材之后,大众媒体对同类题材的关注和报道会相对减少;同时,本报告在收集案例时,对同一案例的多次报道及后续跟踪报道,也只作一次收录。因此,报告案例数量的减少更大部分原因在于统计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批准逮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4.6万人。

此次报告为“女童保护”团队连续第9次发布,从近年来的实践看,本报告所得出的大部分数据结论均与官方相关数据相印证;基于本报告所形成的多个倡议,也较好地反映和呼应了我国性侵儿童治理和未成年人保护的法治精神。我们希望报告可以进一步呼吁社会各方关注儿童被性侵和防性侵教育体系缺失的严峻现状,为相关机构和人员提供这一领域的参考资料。

一、2021年性侵儿童案例数据情况

1. 2021年曝光性侵儿童案例223起,受害儿童逾569人

“女童保护”统计,2021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8岁以下)案例223起,受害人数569人(未表明具体人数的案例中,“多人”按3人计,“十几人”按15人计,“几十人”“数十人”按30人计),年龄最小的为2岁。2013年至2020年,每年媒体公开报道的儿童被性侵的案例分别是125起、503起、340起、433起、378起、317起、301起、332起(其中,2013年—2017年统计案例为14岁以下儿童,2018年起为18岁以下儿童)。

2. 遭遇性侵人数中男童比例明显上升整体上14岁以下儿童超七成

“女童保护”统计,在受害儿童的男女比例上,从案例数量来看,223起案例中,受害人为女童的203起,占比91.00%;受害人为男童的17起,占比7.60%;而同时有男童女童遭受侵害的有3起,占比1.30%。从受害人数量上看,569名受害儿童中,女童462人,占比81.20%;男童107人,占比18.80%,这一数据与过往几年数据相对比,男童遭遇侵害的比例明显呈上升趋势。

受害人年龄分布上,223起案例中,表明受害儿童年龄的有157起;表述为“未成年”“幼女”“儿童”的有66起。157起案例中,受害人14岁(不包含14岁)以下的119起,占比75.80%;14~18岁(不包含18岁)的38起,占比24.20%。而最小的受侵害儿童年龄仅为2岁。按照一般学龄段来看,受害人年龄为中小学学龄段的案例为127起,占比80.90%,其中7~12岁小学学龄段的55起,占比35.03%;13~15岁初中学龄段的72起,占比45.86%。

“女童保护”认为,今年受侵害儿童人数中男童比例明显上升,有两方面需要注意:一方面,由于个别案例中的男童受侵害人数突出,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了比例结果;另一方面,这一比例的明显增加也说明了大众与媒体对于男童遭受性侵害的关注度与认知度明显提升。“女童保护”儿童防性侵课程一直坚持男女生同堂的自然班授课,也是希望社会大众认识到任何性别、任何年龄都可能会遭遇性侵害。全社会都需要提高警觉,提升自身尤其是未成年人的防范意识,保护儿童远离性侵害。

3. 施害人年龄最大89岁、最小12岁,数起案例为多人实施轮奸

“女童保护”统计,223起案例中有194起表明了施害人年龄,其中5起施害者在18岁以下,甚至有2起为多名未成年人团伙犯罪对幼女实施轮奸;施害人60岁(含60岁)以上的为14起。施害人年龄最小的仅12岁,最大的89岁。

一方面,这种性侵犯罪年龄“两极化”的现象值得注意,除社会因素、人口构成状况以外,犯罪者的犯罪成因以及惩戒救助措施和治理手段都是需要研究的领域。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犯罪近年来呈现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趋势,尤其是重伤害、强奸等严重犯罪较为突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

4. 熟人作案超八成,数起案例的施害人男女均有

“女童保护”统计,223起案例中表明人际关系的有198起。在198起案例中,熟人作案160起,占比80.80%;陌生人作案38起,占比19.20%。从“女童保护”近几年来发布的报告看,熟人作案比例一直居高,最高比例达87.87%(2014年)。这也与近年来各级法院、检察院公布的数据相印证。

在223起案例中,有6起案例为女性参与实施直接性侵或提供间接协助。因此,“女童保护”也再次提醒,性侵的受害者不一定都是女性,同样地,实施性侵害的罪犯也不一定都是男性,任何人都有可能实施犯罪。因此,开展儿童防性侵教育时,不应该单一且片面地去固化施害者的性别等特征,而应该教会孩子提升防范意识与技能,在做好自我保护的同时,不去伤害他人。

5. 教师作案比例居高,生活学习接触人员作案比例大幅上升

160起熟人作案的案例中,教师、教职工(含培训老师)作案44起,占比27.50%;亲人亲属(父亲、继父、兄长、叔伯等)作案28起,占比17.50%;网友作案20起,占比12.50%;邻居朋友(含同村人)作案15起,占比9.38%;其他生活学习接触人员作案33起,占比33.12%。

其中,教师、教职工(含培训老师)作案曝光量同往年一样保持较高比例。一方面,因为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多,客观上确实存在较大作案机会;但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作案更容易被发现与侦破,更易被曝光。而其他诸如亲人亲属、邻居朋友、网友作案更具隐蔽性,后续治理和相关工作难度也更大。此外,其他生活学习接触人员作案比例较往年大幅上升(2020年为14.29%),其他生活学习接触人员包括保安、幼儿园领导的亲戚、快递员、外卖人员等。

6. 当事人住所与学校仍是案件高发地,数起多次侵害案例发生在不同场所

“女童保护”统计,在223起媒体报道的案例中,表明性侵发生场所的有182起,其中44起发生地点不止一处。根据实施性侵的次数统计,发生在施害人家中的有49次;在受害人家中的有42次;发生在校园或培训机构的有40次;在小区/村里/户外等地实施的性侵害为31次;而发生在宾馆或酒店的则为26次;通过网络发生的17次;发生在其他公共场所的共计34次。

案发场所中校园、培训机构占比高,这一统计结果与往年相同。学校、培训中心等儿童密集活动的场所,虽然是儿童的临时监护场所,但也是性侵案高发地,所以更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并对儿童加强防范教育。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数起施害人多次实施性侵的案例中,犯罪地点发生变化与转移,一部分是由最开始的网络猥亵转移到线下实施性侵,另一部分则是从一些公共场所转移到私密的住所或酒店宾馆。一方面,这需要网络监管部门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高度重视,积极履行监管职能与义务;另一方面,也应加强防性侵教育、性教育普及力度,让儿童知道什么是性侵害、如何预防性侵害、发生了性侵害该怎么办,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空间,鼓励他们遭遇性侵后能够勇敢说出来。

7. 网络性侵害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本年度曝光的性侵儿童案例中,通过网络发生的性侵害为17起,包括线上作案和线下作案(网友约见面后实施性侵),在熟人作案中占比10.63%,在案例总数中占比7.62%。据部分地区法院统计,近年来审理的性侵害儿童的案件中,有近三成是被告人利用网络聊天工具结识儿童后实施。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通过网络性侵害儿童的现象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大,甚至不少案例本身就是在网络空间实施猥亵。

利用网络性侵案件极具隐蔽性,家长一般也不容易发现,未成年人由于有畏惧心理,即使发觉受到侵害也通常不会主动告诉家长。被发现的网络性侵儿童案例中,往往一起案例便有几十人受害。同时,新冠疫情期间,多地中小学经常出现延期开学、居家监测与隔离以及远程学习的情况,这使得包括中国在内全球的网络性侵儿童案件激增。“女童保护”提醒所有家长,疫情期间要注意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关注孩子的日常变化,适当对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避免孩子遭受网络性侵害。

8. 近半数性侵者多次作案,数起案例中罪犯曾因性犯罪受到处罚

“女童保护”发现,在223起案例中,有105起是施害人多次作案,占比47.09%,包括对同一受害儿童多次性侵,也包括多次对多名儿童多次性侵;施害人一人性侵多人的有58起,占比26.00%。在没有外界力量阻止的情况下,施害人往往多次作案,不会自动终止,持续作案达到2~3年甚至更久。这种现象比较集中地反映在熟人作案中。这提醒我们,需要告诉孩子如遭遇性侵,应及时告诉家长或信任的其他成年人,及时报警、求助、维权等,如果沉默,可能让施害人更加肆无忌惮,持续实施侵害行为。

同时,在223起案例中,有7起案例的罪犯曾因性犯罪受到处罚,甚至其中部分罪犯为教职工。目前,多地已经有相关举措,例如2021年,江西检察机关对19万余名教职员工开展违法犯罪记录查询,排查出有违法犯罪记录人员186人;四川省教育厅对117.6万名教职员工等学校从业人员进行比对筛查,排查发现了有违法犯罪前科人员特别是有性侵前科的重点人员101人。“女童保护”多年来一直倡导与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教职工入职查询制度。随着最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实施,入职查询制度也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落实,将有性侵前科者拒之于校门之外。

9. 城市儿童被性侵案例曝光占比较高,城乡儿童性侵问题均需重视

“女童保护”统计,2021年媒体报道的223起性侵儿童案例中,有188起表明了城乡地域分布。在188起案例中,发生在城市的110起,占比58.51%;发生在县城的56起,占比29.79%;发生在农村的22起,占比11.70%。这与往年数据趋势基本一致。可以看出,并不是“只有农村儿童才有遭遇性侵的危险”,无论是城市儿童还是农村儿童,均有被性侵的风险。

“女童保护”认为,从往年媒体曝光案例的地区分布中,大多数年份城市地区比例一直高于农村地区,但这并不等同于城市地区儿童被性侵案例比农村地区更为高发,反而恰恰说明城市地区儿童比农村地区儿童受到更为密集的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的监护。受人们观念认知、司法完善程度、媒介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农村地区儿童遭遇性侵的案件更不容易被发现,更难进入司法程序,更难被媒体曝光。从近年来曝光的案例来看,农村地区的性侵儿童案往往有持续时间长、受害儿童多等特点。因此,加大农村地区防性侵教育力度、提升农村地区儿童防性侵意识与技能势在必行。

二、2021年儿童防性侵教育现状调查

1. 家长、女性仍然是关注儿童防性侵教育的主要群体

“女童保护”连续多年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防性侵教育调查,2021年通过线上问卷向社会大众进行调查。本部分报告数据来源于31省份和港澳台地区的线上问卷调查,共收到8288份有效问卷反馈,其中城市占比66.64%,县城占比17.81%,农村占比15.55%。

年龄与家庭成员构成方面,15岁以下的684人,占比8.25%;15~20岁的275人,占比3.32%;21~30岁的1295人,占比15.63%;31~40岁的3332人,占比40.20%;41~50岁的2191人,占比26.44%;51~60岁的464人,占比5.60%;60岁以上的47人,占比0.57%;其中77.70%受访者为有孩子的家长。可以看出,30~50岁、有孩子的家长仍然是关注儿童防性侵教育的主要群体。

在参与问卷调查的民众中,男性占18.38%,女性81.62%,女性依然占了大多数比例。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依法带娃”时代背景下,父母等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承担着更多的家庭教育责任。父亲与母亲的角色均不应该在家庭教育与儿童监护上存在“缺位”。因此,做好儿童防性侵教育,构建好家庭、社会监护防线,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2. 超七成受访者对儿童性侵害问题保持较高关注

根据“女童保护”统计,39.89%的人表示非常关注性侵儿童问题,38.67%的人比较关注,17.86%的人对这一问题持一般关注的态度,3.58%的人则不怎么关注性侵儿童问题。超七成的受访者对于儿童性侵害问题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而2015年“女童保护”进行相关调查时,只有29%的人表示很关注儿童性侵案件。可以看出,近几年,得益于相关部门的制度构建、大众媒体的宣传报道、相关机构和公益组织的知识普及,使得社会公众对儿童性侵害的认知度与关注度有比较明显的提升。

3. 防性侵教育辐射范围广、接触途径多元、开展频率较高

“女童保护”调查显示,63.32%的人曾经接触过儿童防性侵教育,36.68%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接触过相关教育。而在接触过防性侵教育的这些人中,知识的获取途径呈现出多元特点,主要以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15.24%)、书报等文字资料(14.96%)、专题讲座(12.38%)、宣传手册(12.29%)、电影等影像资料(11.85%)为主。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拥有了更广泛的渠道获取防性侵知识。

同时,这些自身接触过或者给孩子开展过防性侵教育的受访者中,6.29%的人表示一周内接触过或开展过儿童防性侵教育;15.36%的人一个月内接触过;19.59%的人表示3个月内接触过;18.29%的人半年内接触或开展过儿童防性侵教育;12.50%的人则在一年内接触过;9.09%的受访者最近一次接触或开展过儿童防性侵教育是在一年以前;13.34%的人表示记不清了;而有5.54%的人从未接触或开展过儿童防性侵教育。整体来看,过七成受访者在半年内接触过或给孩子进行过防性侵教育,开展频率相对较高,也说明近几年大家的防范意识有所提升。

4. 近九成受访者支持防性侵教育纳入常态化教学

尽管部分人从未接触过防性侵教育,但从整体对于防性侵教育的认可度来看,超九成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对未成年儿童进行性教育、防性侵教育,其中,72.74%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25.71%的人认为有必要。

而对于是否需要将对未成年儿童的性教育、防性侵教育纳入常态化教学,56.03%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 40.11%的人表示有必要。 《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实施,明确了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使学生了解生理健康知识,提高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女童保护”自2013年6月发起以来,截至2021年12月底,已在全国31个省份相继开课,培训了大量志愿者,并通过与地方检察院、教育局、妇联、团委等部门和组织合作,使得儿童防性侵教育覆盖面大大拓宽,面对面授课覆盖儿童超过593万人;此外,还定期进行线上培训和讲座,目前各个平台上已累计有数千万网友参与。同时,“女童保护”团队2018年发起的姊妹项目“拥抱青春期”,面向青春期学生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目前已在24个省份开课,覆盖儿童超过14万人。

但相对于全国2亿多儿童来说,这仍是杯水车薪。 “女童保护”呼吁,儿童防性侵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也建议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快推进,尽快将其纳入九年义务常态化教学。

5. 超半数受访者生活周边发生过、或听说过身边儿童遭遇性侵害

“女童保护”调查显示,超过半数(50.88%)的受访者生活周边发生过、或听说过身边儿童遭遇性侵害。但所有受访者中,只有10.55%的受访者表示假如遇到性侵儿童事件,非常了解应该如何处理;24.66%的人则认为自己比较了解;过半数的人只是知道一点,占比50.14%;而有14.65%的人认为自己不知道在遇到儿童遭遇性侵害后该怎么办。 总体来看,64.79%的人不太了解如何应对和处理性侵儿童事件。

孩子在遭遇性侵害后,如何报警、取证与维权以及事后的心理辅导等都需要家长、身边的人甚至全社会给予支持。 因此,除了孩子,成年人也应该接受防性侵教育,学习如何应对与处理性侵儿童案件。 截至2021年12月底,“女童保护”儿童防性侵课程(家长版)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超过70万家长。

6. 大众对于儿童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较低

“女童保护”调查显示,对于是否关注到《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实施或修订,38.74%的受访者完全没关注;34.30%的受访者表示关注了一点;17.17%的人对于儿童保护相关法律的修订比较关注;只有9.79%的人对此非常关注。

而对于其中具体关于防治性侵儿童与开展防性侵教育、性教育的内容,跟上述关注程度呈现类似的占比情况。35.06%的人对于修订的具体内容并不了解;41.99%的人了解一点修订内容;16.8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比较了解这些法规修订的内容;只有6.15%的人表示对此非常了解。

7. 大众对于防性侵相关法律法规学习意愿较强

根据“女童保护”调查,近八成受访者表示曾主动学习过关于儿童性侵的相关法律法规。其中,63.59%的人表示学习过,但了解不深;5.66%的人学习过相关法律,但认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7.98%的人对于相关法律法规有研究,比较熟悉;22.78%的受访者对于这些法律并没有主动地了解与学习过。

结合第6点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众对于儿童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有着较强的学习意愿,但也普遍存在对新近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缺乏深度了解、理解困难等现象。因此,需要有更多元的途径与渠道、更生动的传播手段,让大众了解与学习到相关知识与法律法规。

推动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只是基础,法律法规的生命在于实施,让大众知法、用法,在宣传贯彻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去年施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2020年5月印发实施的《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目前就亟待被传播普及。“女童保护”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目前许多学校、医院、社区等仍不了解强制报告制度。

8. 学校和父母是受访者认为的实施防性侵教育与性教育的最佳主体

对于开展与实施防性侵教育与性教育的最佳主体,根据受访者选择的排序后综合排名得分显示,更多的人认为学校和父母应该承担起防性侵教育与性教育的责任。其次是家庭其他成员、公益组织、社区与村/居委会、法院与检察院等官方机构以及同学等。

注解:

①综合排名根据每个选项的平均得分进行排序,平均得分越高排名越靠前,说明越受青睐;

②平均得分计算原理:系统对每条回复记录的选项进行赋值,如有8项排名,则排第1的记8分,第2的记7分,以此类推。根据上述的记录分数计算每项的平均得分。(后表同)

9. 按年龄段划分与教学水平专业性是受访者对学校开展性教育最关注的因素

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要求,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根据“女童保护”调查显示,受访者对学校开展性教育最关注的因素是是否按年龄阶段划分,其次是教学水平专业性、教材的统一性与标准化、内容定制化、内容尺度、师资力量、城乡差异性以及所占课时。

总体而言,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在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性侵教育与性教育的必要性得到广泛认可,家庭性教育的重要性也不断得到强调。开展防性侵教育,需要多方主体合力,保护儿童远离性侵害。

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

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

2022年3月2日

Recommend

相关阅读

女童保护基金

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曝出多起14岁以下女童遭遇性侵案例。2013年6月1日,全国各地百名女记者联合京华时报社、凤凰网公益频道、人民网、中国青年报及中青公益频道等媒体单位发起“女童保护”公益项目。2015年7月6日,“女童保护”升级为专项基金,设立在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下。2018年2月,“女童保护”团队成立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非公募),公开募捐继续与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合作。“女童保护”以“普及、提高儿童防范意识”为宗旨,致力于保护儿童,远离性侵害。

截至2021年12月底,“女童保护”已在全国31个省份相继开课,培训志愿者数万人。通过与地方妇联、教育局、团委等部门的合作,培训当地教师授课,使得儿童防性侵教育覆盖面大大拓宽,覆盖儿童超过593万人,覆盖家长超过70万人。此外,还定期进行线上培训和讲座,目前各个平台上已有数千万网友参与。

在普及儿童防性侵知识的同时,“女童保护”联合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业界专家,推动相关制度和法律的完善,例如参与推动了取消嫖宿幼女罪并入强奸罪从重处罚、全面建立处理儿童性侵案件“一站式”询问机制等;每年还发布全国媒体公开曝光的儿童被性侵案例统计报告和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填补领域空白。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