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非遗手艺人:关键时刻网店成为“及时雨”,期待游客早日回归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成都非遗手艺人:关键时刻网店成为“及时雨”,期待游客早日回归

9年前,王晓璐和作为非遗传承人的母亲道安在成都的文殊坊开了一家银花丝店铺,让更多人接触并喜欢上这项非遗工艺。2020年疫情暴发后,店铺生意受到了影响,为了让银花丝非遗工作室和实体店继续经营下去,王晓璐开始尝试电商渠道,淘宝店在关键时刻成为“及时雨”。

在网红目的地开间小店铺,让非遗工艺“飞入”寻常百姓家

春节将至,王晓璐有些忙,她和工作室手艺人一直在加班加点,筹备银花丝商品。每年春节,成都当地人都有来文殊院上香祈福的风俗,届时文殊坊会特别热闹,客流量也大。虽然受疫情影响,不能确定今年春节的情况,但她还是决定提前准备,“毕竟我们手工制作产量有限,为了避免正月里缺货,尽可能花时间多备些货品,更何况网店渠道也需要备货,最近淘宝店铺的咨询量也比较多。”

位于成都文殊坊的“道安银花丝”店铺。

王晓璐的“道安银花丝”店铺位于成都网红地标街区文殊坊。“道安”是王晓璐母亲的名字,她是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是少数能够独立设计、制作,并掌握“无胎成型”等技术的银花丝匠人。据了解,银花丝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经专供宫廷贵族享用,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以北京花丝镶嵌为代表,特点是“镀金、烧蓝、镶宝”;南派则恰恰相反,“不镀金、不烧蓝、不镶宝”,强调白银的造型和线条美感。道安传承的成都银花丝正是南派代表,与蜀绣、漆器、瓷胎竹编、蜀锦并称“成都五朵金花”。

2013年,成都在文殊坊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主题街”,特别邀请“道安银花丝”加入。起初,王晓璐的母亲并不太赞同,她于1999年从成都金银制品厂离职后,2003年成立了自己的银花丝工作室,接受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订单,并不想再投入精力经营门店。

但是王晓璐有自己的想法,“母亲制作的都是收藏级作品,一个银花丝摆件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价格往往是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起,不是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王晓璐一直有个梦想,希望这项非遗工艺能“飞入”寻常百姓家。高中毕业后,她报考了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在学校读书时就开始设计制作一些银花丝饰品并带到展会上,非常受欢迎。

非遗传承人道安的银花丝作品。

文殊坊位于成都市中心,毗邻文殊院,已经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除了道安银花丝,蜀绣、蜀锦、漆器、竹编等非遗工艺也纷纷入驻。“与宽窄巷子、锦里不同,文殊坊的环境更为优雅,除了外地游客,本地居民也很喜欢来这里逛街,很多人本身就对非遗文化兴趣浓厚。”开店后,王晓璐发现,喜欢银花丝饰品的客人很多,“有的客人花几百块买了耳环项链,过段时间又来买更高级的收藏品,有的外地游客甚至专程慕名而来。”

店里没生意又不甘心解散工作室,决定在网上找出路

道安银花丝店面大概有40平方米,除了王晓璐制作的银花丝饰品,还有母亲道安的收藏品摆件和银丝画作品。王晓璐说,开业以来生意越来越好,2019年平均每月都能销售上百件,暑期或者节假日店铺需要五六个人才能忙得过来。王晓璐也会从工作室赶来亲自帮忙,为客人讲解银花丝的工艺和制作过程。那时,她一边忙于设计新饰品,一边计划着再开设几家分店。

银花丝手艺人王晓璐在工作。

然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国内旅游业受到严重影响,一向热闹的文殊坊也变得冷清起来,店铺有时候一连几天都不开张。“偶尔有客人进店,即使看上一件饰品,也会犹豫好久,不像前几年那么痛快地购买了。”那段时间,工作室的师傅精简了不少,店里仅留下一位员工,母亲道安非常焦虑。“我母亲不是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王晓璐说,2008年汶川大地震,母亲当时有很多作品都是委托几个位于卧龙的商家代销,地震后很多店铺受损严重,有的老板至今失联。“当时的经济损失很大,但她依然坚强,决定从头开始,并培养了不少90后手艺人。”

“这次不一样,疫情会反复,但是银花丝作品的制作不能停滞,团队的薪水也要继续发放。”比如,以往每年暑期都是旅游旺季,去年7月文殊坊的客流量回升,那段时间店里的生意也恢复了60%左右,但是8月成都出现了本土确诊病例,文殊坊立刻又冷清下来。

由于实体店基本没有生意,2020年王晓璐的压力最大,感觉工作室运营不下去,却不甘心让工作室解散,于是决定在网上寻找一条出路。其实,早在2015年,王晓璐就开了淘宝店,但精力有限,这几年一直是有一搭没一搭地运营着。“开淘宝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你要拍照、处理图片以及制作详情页,对我们来说,都要一点点地摸索尝试。”

无论如何也要将店铺坚持下去,等待游客早日回归

王晓璐觉得自己运气挺好,这两年非遗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欢,电商平台也为像她这样的手艺人提供了各种帮助,包括流量和推广支持以及各种活动。“店里的作品又开始源源不断卖出去了,我们的工作室又能正常运转下去了。”

疫情期间,王晓璐找一切机会推广银花丝工艺,为了让更多年轻人能够喜欢,也为了更适合电商渠道,王晓璐特别设计了一些平价饰品,还结合生活中的灵感和热点创作,比如大熊猫、三星堆面具和兵马俑等,东京奥运会期间,王晓璐用银花丝做的“马龙夺冠图”还上了微博热搜。

在网络上更受欢迎的银花丝饰品。

但是王晓璐也有苦恼,她觉得自己和团队在运营、宣传和视频拍摄等方面并不专业,而且身为“工匠”,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设计和制作上。之前,她也想过抖音直播,但是太费精力,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很多线下活动和展会都取消了,王晓璐就把更多精力放在设计和打样方面,并且亲自跟进一些工序,比如打磨、抛光等。做银花丝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而在成都当地现在能做银花丝的师傅不超过30个,王晓璐说,一件银花丝饰品从设计、打样到由师傅制造出5-10件产品,大概需要一个月。

在电商环境里,纯手工产品的竞争力相对较弱。“销量上去了,但我们的生产速度跟不上,而其他商家拷贝了我们的款式,机械化批量生产,又快又便宜,消费者也看不出什么区别。”不过,现在王晓璐的心态更为平和,“这种手工艺的销售要随缘,客人即使不购买,只要能够关注我们的网店,逛一逛也挺好的。”王晓璐坦言,“我觉得银花丝的手工艺作品还是要去现场看一看,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运营淘宝店以来,有些客人在网上逛过之后,来成都旅游或者出差时,会专程到店铺购买一件银丝花饰品或者银丝画,也有客人前几年在文殊坊逛过“道安银花丝”,回家后又网购了新饰品。

有时,王晓璐和文殊坊其他几家非遗工艺店铺的老板或者非遗传承人聊天,大家表示,虽然艰难,但无论如何要将店铺坚持下去,而不是选择关店。“毕竟对非遗工艺来说,店铺是更直观的展示场所,我们希望游客早日回归。”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曲筱艺

编辑 李铮 校对 刘军

图片 采访对象供图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