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映白首:乡村教育的此处与远方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青山映白首:乡村教育的此处与远方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朱湾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们正在学唱中国民歌——《茉莉花》。孩子们悠扬的歌声回荡在校园里,随着春风一起飘向梦中的远方。

他们的音乐老师叫严明友,今年92岁。鲐背之年的老人应该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近日,这位高龄教师让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答案。

茉莉花开满天涯

这位老师看起来有些特殊:身穿灰色中山装,头戴黑色八角帽,背后贴着一张用毛笔写的乐谱。他叫严明友,至今已从教近70年,其中,义务教学长达30余年。

(严明友在上音乐课,图源中新视频)

年轻时,他曾两次报名参军,从部队转业后放弃了机关的工作机会,选择去到贫困学校教书。1955年,严明友回到家乡定远县朱湾镇从教。

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近40年后,本该退休的他考虑到乡村学校缺乏专职音乐老师,便又开始了义务教学,那条通往校门的路,一走又是30多年。

“我教他们音乐,音乐是有魅力的,音乐打破了年龄的界限,打破了男女的界限,国界限、民族界限。”严明友说,“音乐是有力量的,歌曲内容包含古今中外,可以给孩子们带来民族、文化自信。我和孩子们在一起唱歌,也打破了年龄的界限,他们都爱上我的课。”

学生们爱上音乐课,离不开严明友的努力。为了提高自身艺术素养,更好地向学生们传达音乐的魅力。70多岁时,他曾多次自费前往中央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回来后,更是自掏腰包为当地多所中小学购置电子琴。

(严明友在手抄歌谱,图源新华视界)

定远县朱湾小学黄校长表示,严老师平日很低调,觉得自己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他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了教学上,音乐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就是他最大的成就。

七十载奔走,至今仍未停歇。严明友说,“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打算继续坚持教课,直到自己走不动的那一天。”

四季更迭,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在音乐中成长,茉莉花开满天涯,大山里的桃李满天下。

“农村的孩子,总要有人来陪”

朱湾镇的大山见证了严明友一头黑发变为银丝的岁月,四百公里外,河南省的一位乡村校长也在大山中白了头。

“网友对我的评论说,这不像82年,像62年、72年的”面对镜头,张鹏程笑着说道,1982年出生的他不到40岁,头发却已半白。平时在学校里,孩子们喜欢围着他叫“校长爷爷”。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清集镇二郎庙小学是一所乡村小学,也是张鹏程的母校。2018年9月,张鹏程调入该小学担任校长,他刚到学校时,全校只有不到30名学生,因为人数少,当时上级曾有撤点并校的意向。

(张鹏程和孩子们在一起,图源央视新闻)

为了保住学校,张鹏程开始修缮楼顶、硬化操场,并在学校设置了食堂和宿舍,现在全校已有将近150名学生。

学校越办越好,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这里,张鹏程付出的也越来越多,“办幼儿园时,上级拨款还未到位,我个人往里垫了14万元。”

(图源张鹏程社交媒体)

被问到最难的时候难到哪种程度时,张鹏程说“信用卡刷得还不上”,表情平静,仿佛不曾面对那样的困窘。但是在被追问这么难为什么还要坚持时,他却红了眼眶:“农村的孩子,总要有人来陪。”

这是他作为老师的初衷,也是三十年前,他作为农村孩子时的真实感受。

张鹏程坦言,其实孩子们最大的问题在心理方面,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也无法完全替代,老师们只能尽量去陪伴和开导他们。“有些孩子非常胆怯害羞,我希望让他们感受到爱,学会去爱,能够真正自信起来。”

青山绵延,白发苍苍,他抬头看看山路,那里走出去了无数意气风发的少年郎。

走出大山的路还有多长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乡村的灵魂。但是现实中的乡村教育却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难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从城乡教育发展看,农村教育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短板,农村教育发展的支持体系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弱项。支持体系建设对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紧迫而重要。”

乡村教育并不是不受重视,相反,它向来是我国的政策重点。根据中国教育部2020年统计数据,1949年建国初期,我国的乡村基础教育(小学)入学率仅为20%,而这个数字在15年间就提高为84.7%。但从80年代起,乡村教育开始遭遇发展困境。

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农村学校布局基本以 “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 为原则。但在“撤点并校”实施以后,原本过剩的乡村教育资源逐渐不足。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现,从2000到2010的十年间,中国农村小学减少了22.94万所(52.1%),教学点减少了11.1万个(约60%)。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63所小学和30个教学点消失,平均每小时就有4所农村学校被撤并。

学校本就越来越少,乡村教师们还面临着领军教师缺失、专业发展受限、身份认同式微的问题,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给教师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挑战。

教师是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因素。在“2017新乡村校长论坛”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莲娜·博科娃提出:“在乡村教育中,乡村老师、乡村校长是乡村教育成功的基石”。

(图源网络)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认为,中央和省级政府应该有计划地面向乡村小微学校、幼儿园形成针对性培训,结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送教下乡。教育行政和教育研究部门则要为山村“定制”培训课程。让乡村教师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激活学校内在发展动力。

如何破解乡村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是解决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高书国建议,可以改变以城市教育为依据的乡村教育水平和质量的评价标准,放弃以升学和应试为导向的农村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乡村自然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的优势,开放课程、开放教学,从生活中学习,把身边有价值的事物转化为学习资源、学习内容,重建乡土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

对于品德优秀、学业有成的农村青少年,可以实施名额分配,开放入学试点,为其升学提供便利。

(图源网络)

愿歌声飘扬于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愿大山里也能窥见万千世界,愿乡村的孩子们只要张开双臂,就有无数人将他们高高托举。

部分资源来源于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和中国教育学会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