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遭男老师性侵男学生发声#话题冲上了热搜,两位同学首次在视频中勇敢发声,讲述自己多年前被性侵的经历,希望能终止犯罪,让更多人提高意识。近些年男性被性侵的案件屡次被曝光,被性侵的男性遭受着非议,往往不敢发声,也无处寻求帮助,我国关于男性被性侵的法律也不够完善,被性侵的男性维权之路举步维艰。
事情起源于4月30日一篇发表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上的文章,这篇文章集合了十余位学生的证言,记述了曾在四川宜宾三中、石室北湖中学先后任教的化学老师梁某在十年间对学生进行长期性侵害的故事。在宜宾、成都两地任教期间,梁某曾多次诱骗学生到心理辅导室、家中进行猥亵。外出开展教育演讲时,梁某还会约见所在城市的毕业学生,以“叙旧”为名进行性侵。
两位在视频发声的同学以及参与举报的十余名受害者们,让我们再次看见了那个存在已久但却始终模糊的角落,角落里面是极少被大众注意到的沉默群体:被性侵的男性。
图片源自CGTN
他们曾一度是隐身的“房思奇”们,承受着被侵犯的伤痛和随之而来长达数年的心理阴影。而当被暴露在公众面前时,除了群情激奋、悲伤同情外,他们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外界异样的眼光。眼光里,有猎奇,有戏谑,同样也有对于男性而言“不可言说的耻辱”。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女性是极易遭受性侵与伤害的群体,但其实在真实的生活中,男性遭到性侵的事情也在时时上演。
男孩被性侵更具隐蔽性
除了梁某长达十年的性侵,前段时间房某某潜入中小学性侵的事情也引起了大众关注,无业人员房某某凌晨时分潜入10余所乡镇中小学男生宿舍,对熟睡的男生进行猥亵,共计作案11起,被害学生多达40余名。
男性被性侵的案件还有许多,性侵无关年龄,也无关性别。
多个机构的统计数据表明:男孩被性侵的现象比想象中更普遍。
美国西尔斯大学法律心理学副教授凯瑟琳· 拉莫斯兰德博士认为:恋童癖者更偏爱性侵男孩。2010年美国国家性健康调查(NSHS)数据证实了这一点:恋童癖者性侵案中受害男女比例为7比3。
2008年,瑞银慈善基金会的一项匿名调查显示,8%的未成年人表示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性侵犯,其中男生比例比女生还要高2.7%。
2012年,香港地区的护苗基金会发布了一项未成年性侵犯调查,发现:男孩的总体受性侵犯数量大于女孩。
图片源自护苗基金会
2013年,广东省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报告显示:男性遭受性侵害更为严重,每100个青少年男性中,就有2-3个有被迫性行为,是女性的2.2-2.3倍,并且这个数据仍旧在不断增长。
在女童保护基金发布的《2019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2019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的儿童性侵案(18岁以下)有301起,受害人数807人。从受害人数量上看,807名受害人中有758人表明了性别,其中女童677人,占比89.31%;男童为81人,占比10.69%,所以男童受侵害事件常常会被我们忽略或看轻,但也同样不容忽视。
图片源自女童保护基金《2019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
女童保护基金也特意注明:“媒体公开报道的男童被性侵案例少,并不能说明男童面临的风险低。”“男童被性侵更具有隐蔽性,同时在相关法律存在缺失的情况下,维护权益面临更大的困难”。
据梁某性侵案受害方辩护律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梁某性侵学生的案件是我国首例男性教师大面积猥亵14周岁以上男性学生而进入刑事司法程序的案件,加之梁某本人的身份,维权之路困难重重。
图片源自CGTN
一边是大众对于男性“不会吃亏”的强势定位,另一边却是数量不容小觑的受侵害群体,这中间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
男性平均需要26年走出被性侵的阴影
“trigger warning”这个词在前段时间很火,它可以被理解为“触发预警”,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恐怖、恐惧等能够引起不良回忆和不适感的提前预警。
在这个话题下,有许多人曾遭受性侵的案例,这其中就包括拳王泰森。
图片源自网络
他在17年的采访中曾自曝7岁时被性侵的过往,他感到羞耻、无助,他觉得自己只有强硬起来,才能在这个世界里生存下去。
而“trigger warning”不仅仅是性侵受害者自述的预警,也是在警示我们所有人:要重视性侵行为,不要视而不见,置之不理。
在梁某性侵男学生一案中,我们应该看到男性教育的缺失,男孩从小就被教育要勇敢坚强,“你是个男人”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所以我们往往会忽视了对他们的呵护与守候。
我们会觉得男孩不会被性侵,男孩也会觉得遭到这样的事不愿表达自己的软弱,可也就是太多的自以为让男孩错失了被救助的机会,让坏人逍遥法外。
受害者是不分性别的,性侵案件也不该被性别化对待,对男孩子的保护应当是等同的。因为社会上的偏见,和男孩自身的羞耻心,被性侵成为一段隐秘的过往。
但更隐秘的,是被性侵的影响。
《性与婚姻治疗期刊》做过一项研究,对35名童年遭受过性侵的男子进行观察,发现有46%日后发展成同性恋或双性恋。而在不曾受到性侵的男性中,这一比例是12%。这项研究还发现,童年有性侵经历的男性,更容易对同性产生性幻想。
图片源自网络
除了性取向,还有一些看不见的影响也是终身的。
在BBC制作的纪录片《男性性侵:打破沉默》讲述了一段段男性被性侵的经历,其中年纪最大的讲述者是73岁,他被性侵时是18岁。55年过去,他仍无法释怀:“每一天都活在压抑中,压抑自己的感受,想要忘记那件事却怎么也忘不掉。”
被梁某性侵的一位当事人回忆:“导致我高考没有考好,三年里考得最差的一回就是高考了。长期的影响导致我对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会产生一种不信任感。”
图片源自网络
英国《每日邮报》曾报道:无论遭遇哪种性侵方式,男性平均需要26年才能坦然面对自己的经历。而有的人,用了一辈子也不能走出来。
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在2017年自杀。他生前曾透露:从7岁开始遭到一名成年男子性侵,但因为不想让其他人以为自己是同性恋,或者是说谎,而没有寻求帮助。于是,这样的性侵一直持续到13岁。他坦言,因为这件事,多年来一直有想要轻生的念头。
樊登在一期节目中说到:当小孩子被欺负的时候,他的杏仁核会快速启动,语言中枢会关闭,所以他没有办法描述他所恐惧的事情。这些童年逆境会变成一个不可描述的秘密,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影响他的命运。
期待“隐秘的角落”被光照亮
性侵事件看似本质相同,但不同罪行的背后也透露着不同的真理。
刑法修正案在2015年修改后,废除了嫖宿幼女罪,以强奸罪从重处罚。然而,“男童遭性侵害”在我国一直处于难以入刑的尴尬境地。虽然刑法修正案将原来的强制猥亵妇女罪修改为强制猥亵他人罪,扩大了保护主体范围,打破了被害人性别的限制,不仅包括妇女,还包括十四周岁以上的男性。
但事实上,还未真正实现对于男性未成年与女性未成年人给予同样的保护。现行《刑法》中对强奸的定义还只针对女性,强奸未满十四周岁男童和十四周岁以上的男性未成年人只能分别按照猥亵儿童罪和猥亵他人罪论处,对于强奸行为按照猥亵罪处理无疑将会轻纵犯罪人。
法律的漏洞需要被改进,才能让更多的坏人受到制裁;合理的性启蒙观念和正确的性教育需要被普及,才能减少更多受害者的出现;而大众也需要正确看待受害者,才能防止他们被二次伤害。
性教育不分男女,防性侵教育更是如此。
加南大男孩兰登(Landon Wilcock)是一名性侵受害者,他在一场TED演讲中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从“分崩离析”到“重整旗鼓”,他花了588天。兰登意识到,身为男人,他也可以脆弱、敏感,正视性侵带来的痛苦,跟它和解,再继续走下去。
图片源自TED演讲
走出性侵的阴影后,兰登在当地的“性侵幸存者救助组织”工作。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帮助其他有着相似遭遇的人,不分男女。他也一直致力于各种反性侵的宣传,他希望人们重视起来,反对一切形式、一切性别的性暴力。
保障男性的安全不受侵害,呼吁社会公众更加冷静、平等的方式予以关注。希望在未来,“隐秘的角落”能够被光照亮,男孩们也不再留下眼泪。
部分内容源自:知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