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潘:民间公益需要平和心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张天潘:民间公益需要平和心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

作者:张天潘

2013年,我跟北大的师曾志老师一起发起安平基金的时候,就将“传播、行动、改变”作为安平基金的宗旨,如何连接社会组织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如何推动公益传播的发展,是我一直在关注的议题。

关于社会组织在社会救灾领域发挥的价值,我的思考是,这几年来,“集中力量干大事”的模式得到了很多的验证,成为了突发事件的标准模式,这也导致“全能型政府”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显著了。所以,在很多领域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国进民退”趋向,不仅在市场经济领域,也包括社会组织领域和媒体领域。从这个角度看,我一直觉得社会组织和媒体是“难兄难弟”的关系。

这种“国进民退”的趋势在本次疫情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比如民政部1月26日发文,动员慈善力量依法有序参与、支持肺炎疫情防控,但指定五家机构接收捐助(湖北省红十字会、湖北省慈善总会、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武汉市慈善总会、武汉市红十字会),全部都是官方背景的慈善组织。最后的效果如何,现在大家都是看得清清楚楚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宣传部门组织了一批“国家队”,派官方主流的媒体300多名记者深入湖北和武汉一线进行采访报道。

其实本质都是相同的,限制市场化或者民间的参与。我觉得社会组织和媒体面临的情况是一样的。在这个情况下,媒体确实在救灾和突发的社会议题上的参与度越来越弱。以前有一些社会突发的事件,到第二天可能就有几十家的深度媒体或者是调查记者去当地做采访,但现在如果我们能看到五六家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这真的是一个大环境的变化,所以也会导致整个热点议题、媒体发声这一块的一些声音被削弱,这是客观存在的。

当然背后还有更深的背景,像前一段时间在朋友圈转的媒体失声的问题,都是有比较复杂的社会背景的,尤其是现在舆论场的分化。从我的观察来看,整个社会舆论形态是很多元化的,我个人总结梳理后,发现现在整个舆论生态可以分成四大板块:

首先是微信朋友圈的舆论生态。主流媒体失声发酵的一个主要通道就是在朋友圈,这个舆论圈主要的特征是情绪化,所以你会发现这几年内能够刷屏的文章都是情绪化很浓重的一些文章,事实在其中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迎合情绪。

第二个是微博的生态圈。这个生态圈很容易总结,就是娱乐至死的环境,大多是很娱乐化的明星话题或社会话题,这是微博这几年来的一个主要基调,弱化时政社会议题或者民生议题,在刻意压制下突出娱乐热点,这是微博的特征。

第三个就是现在越来越主流,或者说很多人关注的一个领域,像抖音、快手这块更大众、更底层的舆论圈,这个舆论圈的特征就是猎奇。尤其这一两年,我发现也有一些公益组织想介入到抖音、快手这样的传播,希望能够把这块的传播做起来,但会发现其实是很难做起来的,因为整个调性不一致,你要迎合抖音、快手用户的猎奇心态。而对我们的公益组织来说,现在可能还没有找到能够抓到这类用户的方法,这也是现在整个公益组织在新的传播形势和舆论场上没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最后一个就是每天都会被所有人骂的生态圈,即传统媒体的生态圈。从我们整个传播大环境来看,这块其实还是一个主力军,是新闻的真正的产出处。我们各个板块的生态舆论圈,所有的素材其实还是依赖于传统媒体的参与,因为传统媒体本身切分较细,有市场化的,还有官方的。形态上的话又可分为电视形态与纸媒形态两种不同风格的媒体。当然这块媒体现在有一个趋势,就是他们基本上都是趋于一体化了,市场化媒体的式微导致官方媒体越来越占据更显著的位置。 因此,之前朋友圈流传的主流媒体的失声,其实本质上是把我们不同的几个舆论场做了混同,其实这四个舆论场的分别是很清晰的,有时候我们看到朋友圈传的很火的一些话题,在微博上根本就没有任何声音;而微博上很火的声音在我们朋友圈也看不到,传统媒体可能更不关注。

而如果我们还有看电视、看报纸的话,会发现对于洪涝灾害的报道在两三个月前一直是不断的,不会像朋友圈说的那样完全没有人关注,只有当地受灾民众自己传出来的一些视频。但很多人会把不同舆论场的形态混同到一起,然后认为媒体在这块没有声音,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本质只是自己不看电视新闻、不看报纸而已,如果对这块能够有更清晰的认知的话,可能会好一些。

对于媒体和社会组织来说,在突发灾难的应对、传播和社会动员上,现在确实是越来越弱化的,或者说很难有大的影响力。尤其国家在面对灾难的报道上,会更倾向于国家动员式报道的形态,区域性的灾难其实是很难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只有像地震、疫情这种大的、能够影响到更多人的事件才是一个大热点,然后才有更多的媒体参与、更多的用户调动起来,以推动整个社会参与。像洪涝灾害常态化就是这样的一个形态,未来每年关注的人只会越来越少,不会越来越多,所以对于媒体、社会组织来说,对这样的状态要有心理预期和准备,不要想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尤其是在现在经济形势的背景下,未来捐款额度只会越来越小,不会越来越大的。

所以,我们如果横向来比较,跟今年的疫情、跟去年的洪涝、或者说跟之前地震灾害发生时候的捐款比,其实已经没有任何可比性了,未来只会越来越艰难,我觉得这是媒体或者社会组织要面临的一个共同背景。而对于从业者来说,能做的其实需要更平和心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然后尽可能的去适应。

*本文为张天潘在“疫情阴霾下洪灾来袭,民间公益力量如何动员社会参与?”研讨会上的分享,经张天潘审定和授权发布;点击《国家减灾委专家解析2020洪灾:现状如何,风险在哪?》,《关于洪水的报道少了吗?为什么有人说“媒体失声”?》,阅读更多分享;研讨会由基金会救灾协调会、爱德传一基金、南都观察、方德瑞信、凤凰网公益共同主办,更多讨论内容将于近日陆续推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