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1世纪的今天,人类仍被环保问题困扰。但你知道吗,其实早在古代,人类已经有了环保意识。下面一起来看看古人在环保问题上是怎么做的,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呢!
一、古代生态环境保护法规
中国古代的环保立法,可以追溯到上古夏代大禹执政时期。《逸周书·大聚篇》记载,大禹在任时曾颁发了一条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纲罟,以成鱼鳖之长。”当时春季实行“山禁”,夏季实行“休渔”,这对保护环境,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的作用。
拓印版大禹像
到了周代,环保禁令的范围变得更为宽泛了。据西汉刘向《说苑·指武》所记,公元前1050年前后,周文王在攻打崇国时曾出台“伐崇令”,里面有这样的规定:地面部队进入崇国境内,“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所谓“毋填井”、“毋伐树木”,即要求部队不得填埋水井,不得砍伐树木,一句话,不得破坏崇国人民的生活环境和设施。触犯法律者情节严重的,甚至要判死刑。
夏禹和周文王这些环保禁令,并不是专门为环保而定制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秦国出现了真正意义的“环保条款”——《田律》。这部法律因此被看成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田律》中,除了前代规定的春季不准乱砍乱伐外,还有多条环保规定。其中有两条很新鲜,一是,规定不得堵塞河道,即所谓“雍堤水”;二是,不是夏季不准焚烧草木灰当肥料,即所谓“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特别是“毋敢夜草为灰”这一条,就今天来说,对保护大气很有作用,可以避免大气污染,减轻雾霾天气。
春秋时期的管仲也曾制定严厉的法令:“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建。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管子·八观》)(古代的法是真“刚” ......)
管仲像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后,继承了先祖维持生态平衡的优良传统。《秦律十八法》中规定:春二月,不准到山林砍伐木材,不准烧草做肥料,不准采集刚发芽的植物和鸟蛋,不准捕捉幼虫、幼鸟,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捕网等,禁令到夏七月方可解除。《吕氏春秋》中有“四时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不敢灰僇,缳网置罦不敢出于门,罛罟不敢入深渊,泽飞舟虞不敢缘名罠,为害其时也。”即国家按春、夏、秋、冬四时颁布渔猎禁令,以利于鱼兽及野生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汉书》记载,汉宣帝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时,皇帝亲自下诏:“今春,五色鸟以万数飞过属县……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皇帝的诏书下达后,大批候鸟得以安然迁徙、繁殖。
宋代十分重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朝廷下达《禁采捕令》,严格禁止在野生动物繁殖、生长期捕猎。太宗时期,又颁布了《二月至九月禁捕诏》,严格禁止民众在二月至九月期间捕猎及探巢取卵,要求基层官吏严加管控,主动抓捕违禁者。其后,宋朝又陆续出台了禁止捕捉青蛙、禁止以鸟羽兽皮制作服饰等规定。
元代的元英宗硕德八剌甚至下了一道圣旨,命令举国释放笼中之鸟。为了鼓励百姓促使鸟类繁殖,圣旨规定:百姓放一只鸟,政府按价补偿。
明清时期,许多皇帝可谓野生动物保护形象大使,他们身体力行,从我做起。明代皇宫御膳有道野味,专门以珍稀野生动物玉面狐为食材,得知大臣派遣人员到南京捕猎玉面狐,明仁宗怒斥:“朕方下诏,尽罢不急之务以息民,岂以口腹细故,失大信耶?”一通训斥,使得无数野生动物逃过劫难。明孝宗时,多次放生猫、山鹰、鸽子等动物,并严格禁止各属国进贡珍稀野生动物。
清代也相继出台保护野生动物的禁令,如顺治四年(1647年)冬十月,皇帝下令禁止广东采南珠;雍正皇帝曾严禁采办象牙制品。
没想到吧?原来《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在遥远的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雏形啦!
二、中国古代具有环保观的思想家
(1)黄帝
黄帝像
要说最早的环境保护领袖级人物,大概非黄帝莫属了。黄帝“时搏百谷草木,淳化鸟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他按季节种植百谷草木,驯养鸟禽蚕蛾,广泛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和水流、土石、金玉的性能。他不断用心思考,用力实行,用眼观察,用耳倾听,有节度地使用山林川泽的物产。
《黄帝内经》中也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这就是因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也就是说,上古时期的人就开始懂得按照自然规律行事、节约资源了。
(2)道家老子
老子像
老子说得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要保持与自然之间的这种互惠互利关系,不能一味索取。不遵守游戏规则,必然要导致淘汰出局。这是老子朴素的环保观。
(3)儒家孔子、孟子
孔子像
儒家具有“好生之德”思想,向来主张天人和谐共生。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他反对滥用自然资源,提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他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经》)
他还提倡“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意思是想吃鱼了就用竹竿钓鱼,而不用网捕鱼;他打猎了就只射飞着的鸟,而不射夜宿的鸟。
有人也许会说,这哪看出环保了,这也是妥妥的杀生啊!但实际上,如果能做到,你就跟孔老夫子一样仁德了。
因为在古人的观念里,“钓而不纲,不贪,智也;弋不射宿,不杀生,不乘危,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人类为了生存,免不了要杀生,但杀生也要有节制。“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没有忽视人们的本性和需求,一昧地要求不杀生,而是说要遵守规则,给万物以生的机会。环保不是“假大空”,像孔老夫子这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其实更加实际。
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的主张是把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观点,具有较高的前瞻性,比孔子的认识又提高了一个档次。
(4)管仲
著名的政治家、齐国宰相管仲,把环境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称职的高度来看待。他认为“童山竭泽者,君智不足也。”(《管子·国准》)“故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他说:“山林虽广,草木虽美,建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江海虽广,池砸虽博,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船网不可一财而成也。非似草木爱鱼鳖也,恶废民于生谷也。”(《管子·八观》)他主张管制山林川泽,保护生物资源,并不是把山林川泽封建起来,不让人们利用,而是必须按照规定的季节时间开放,让人们充分利用大自然提供的生物资源。他说:“山泽各以其时而至,则民不苟。”(《管子·小匡》)
根据秋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环保要求,提出了环保“四禁”概念。据《管子杂篇·七臣七主》所记,其中之“春禁”是:“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管仲这种环保观,不只提出了环保问题,还考虑到了民生。这种治国理念相当科学,齐国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与此不无关系。
(5)荀子
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子提出了“环保治国”理念。他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非常重视生物链的改善。他认为,要想吸引鸟儿,那么我们就要多种树木。而且只要山林非常的茂盛,那么鸟兽也会归来;如果山林一旦有了危险,那么鸟兽就会散去,这样会导致我们的环境越来越恶化。
《荀子》一书中第九篇《王制》提到:“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大概意思是在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不能砍伐山林,践踏和破坏草木的生长。荀子的这种环保要求,称为“圣王之制也”。
(6)董仲舒
著名的“天人合一”思想实际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最朴实的环保观。所以宣扬天人合一的董仲舒也是具有环保意识的思想家。
董仲舒有一句名言:“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意思是说天其实也有喜怒哀乐,跟人差不多。正因为跟人差不多,所以天与人之间其实是可以相互感应,和谐统一的。这说明董仲舒已经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互惠互补的共生关系。
看起来心事重重的董仲舒老师像
三、古人的垃圾治理之道
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垃圾分类政策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其实,历史上各朝各代对于垃圾的清理也是很重视。
“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在殷商时期,乱丢垃圾是要砍手的。《韩非子·内储说》上的这段记载读来真是吓死宝宝了。对于这个过于残酷的惩罚,孔子却不认为严重。“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虽刑之用也。且父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无恶,此治之道也。”孔子认为这是治理之道,是应该的事情。
除了颁布保护城市清洁卫生的法规,古代也有了专门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在商周出土的青铜器上,已有人打扫城市卫生的图案。《周礼》对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机构也有记载。《周礼·秋官》记载:“条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条狼氏的职责就是清除城中街道上的垃圾,保持城市环境的清洁,这也是最早的专门清除垃圾的机构。
在宋朝有一个称为街道司的机构,史料记载,“街道司,掌辖治道路人兵。”主要负责京都街道的维修、洒水、绿化以及防止“侵街”(占道经营)等工作。
《唐律疏议》中记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谓‘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约,不禁者与犯人同坐。”
唐朝对于日常生活垃圾的管理更加规范和严格:为了便于政府统一回收处理,垃圾必须倒到指定地点。而乱扔垃圾者及相关管理部门会受到严厉的惩戒和警告。原来,垃圾分类的雏形在唐朝就出现了啊......而且,好像比咱现在的法律惩罚严重多了。可以想见,当年我大唐的城市街道上应该是看不见一块西瓜皮的!
图片来自《长安十二时辰》
三、古代的环境保护机构---世界上最早“环保部”---虞
从记载来看,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部”,就诞生在中国。据清黄本骥编纂《历代职官表》,中国古代早期的环保部叫“虞”,“虞”,既是机构名,又是官衔名,其很大一部分职能与今天的环保部相同,但所管理范围更大,山、林、川、泽的保护与治理,都是“虞”的职责。虞的编制不小,第一任虞官名叫伯益,即舜的“环保部部长”,朱、虎、熊、罴4人任“环保部副部长”。
伯益确是环保专家,环保部长做得相当称职。从史书记载和传说来看,伯益是嬴姓史祖,治水专家大禹的得力助手,他发明了水井,保证人类饮用水源免受污染;同时还是动物保护权威,即《汉书·地理志》中所谓“伯益知禽兽”。另传,《山海经》也是伯益写的。
在周代,“环保部”编制更大,但“环保部”被进一步细化,有山虞、川衡、林衡、泽虞等四个平行部门,统统归“地官司徒”领导。其中,山虞的地位最高,美国学者埃克霍姆称之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林局”。
秦汉时虞被“少府”替代,到三国之后,又恢复了“虞官”。唐、宋、明、清诸时期,朝廷均设有虞衡司,此司即“虞部”,属于最大中央部委工部的下级机构。
四、古代环保“标兵”
古代不乏环保典范。杜甫、欧阳修等先贤的很多行为都不自觉地展现出了“环保”色彩。
杜甫像
(1)杜甫—茅草串鱼
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战乱到成都居住。根据《云仙杂记》的记载,每天“以七金买黄儿米半篮、细子鱼一串”,在这里重点想说的是“细子鱼一串”。杜甫去市场买鱼,而是从自家茅屋上扽一根茅草,溜达着就去市场了,看见鱼,挑选好,用茅草往鱼鳃上一穿,拎着便走,既轻便又环保。
(2)欧阳修—敬字惜纸
古人说,要敬字惜纸。这虽然说是敬重文化的思想体现,但从另一个侧面看来,也算是环保意识。宋代的欧阳修自幼即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他学习写字的时候,是挥舞荻草秆在地上写,当然,这是因为欧阳修家贫,但客观上的确省下了不少笔墨纸砚,累计下来至少少砍了几棵树,少染脏了几池水。
(3)贾思勰—轮次采伐
古人缺乏一些科学技术,但观念并不落后,所谓“可持续发展”,居然在史书中早有记载。北魏贾思勰“种三十亩,一年斫十亩,三年一遍,岁收绢百匹,永无尽期”的轮次采伐思想,被唐代人继承,他们很少伐木做薪,但凡烧火首先考虑采用的是枯枝。
好啦,这就是今天的内容,看到古人那么环保,你是不是震惊了?你觉得对于今人来说,古人的做法有什么可借鉴之处呢?欢迎下方评论区踊跃留言呀,小编会不定期回复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部分内容参考搜狐客户端、知乎、新华社内容
微信编辑: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