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后,他们从“悬崖村”走进楼房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200年后,他们从“悬崖村”走进楼房

5月12日,四川“悬崖村”开启了浩浩荡荡的搬家大潮,全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批次搬出世代居住的大山,预计于今天,全部住进县城附近新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最高海拔达2000多米,村子两侧皆是悬崖峭壁。从土坯房到楼房,经历本次搬迁,“悬崖村”村民的生活将发生什么改变?

村民外迁,“悬崖村”将会何去何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告别天梯和悬崖,“悬崖村”84户村民搬进新家

四川凉山州昭觉县处于大凉山的腹地,是四川省最后7个将要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之一。据该县党委宣传部相关人士介绍,今年“五一”劳动节之前,全县最大的一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进行了抽签分房,涉及四个安置点,4057套安全住房,其中安置了贫困户3914户超1.8万人,其中包括“悬崖村”84户村民,这也是四川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12日上午,“悬崖村”牛觉组所有搬迁户和土特组、勒尔组部分长期在山下的26户村民,在牛觉组集中乘车,正式搬入昭觉县城集中安置点。13日至14日,住在高山上古曲洛组的搬迁户采取“人走钢梯、行李走索道”方式下山,在牛觉组集中乘车进城。

为了让村民能够拎包入住,政府为每户贫困户提前配置了碗柜、衣柜、床、餐桌椅子等基础家具,并调集专用车辆全部输送至集中安置点。除此之外,县政府会对每户发放1600元的家电补贴,最大程度为搬迁户提供便利和支持。

搬迁计划从2016年向村民征求意见到今年正式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多数村民出于故土情结和对未知的疑虑反对搬迁,但是在和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后,愿意搬迁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挂在”悬崖上的求学路

阿土勒尔村是本次搬迁的村庄之一,因其陡峭的地势而名声在外。200年前,当地村民的祖先为了逃避战乱和匪患移居至山里。但随着发展,如今外界物流通畅、商业发达,山外的环境有了质的飞跃,艰险的地势不再是山里人寻求庇护的守护神,而成为阻隔经济发展、对外交流的绊脚石,恶劣的交通情况加剧了山里的贫困,随之而来的留守儿童、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使村民困扰许久却不得其解。

海拔1400多米,与地面垂直距离约800米。村里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其中接近村庄的几乎垂直的两条相连的藤梯长度约100米。在这条通行难度系数极高的藤梯上,通行者必须集中精神才能做到“身轻如燕”,但尽管如此村民和外来者不慎摔伤的甚至死亡的事故还是时有发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阿土勒尔村有15个6至15岁的孩子在山脚下的勒尔小学上学,孩子们平时住校,每月月中和月底的周末才回家。每次上下山,孩子都背着沉沉的书包走在中间,家长们轮流接送。由于安全和贫困问题,阿土勒尔村还有很多适龄儿童没有进过学校。

崎岖的山路,是横在孩子与学校之间最大的难题。勒尔小学作为阿土勒尔村唯一一所学校,位于山下的牛觉社,为了保障孩子上学路上的安全,条件好的村民选择将住处搬到山下,或者投奔亲友。而剩下的孩子只能通过爬藤梯上学。

勒尔小学的作息时间为10天上课4天放假,这意味着,为了上学,村里的孩子走崖壁,爬藤梯,这样的极限操作每半个月就得上演。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乎垂直的山体,最窄处只有不足10厘米的踏脚之处,身前是悬崖峭壁,身后是万丈深渊。村里的女童莫色拉回忆随父母去学校报名的时候,三个人腰间系绳,父母一前一后保护她,尽管有父母陪同,还是走了很久才到学校。

“旧貌”迎“新颜”,“悬崖村”面临大改造

搬迁当天,搬进新家的村民显得很兴奋,有老乡在新家单元楼门口拍照合影,年轻人用过手机拍视频、直播,和更多人分享乔迁之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搬迁安置点内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社区里还有活动中心、医院和幼儿园,孩子“出了家门,过条马路就可以上学”,再也不用翻山越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新搬入的村民,政府将设置清洁工等公益性岗位,鼓励他们在家门口就业。此外,政府还会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即工产需要什么工种,当地政府就请专家培训什么工种,鼓励青壮年外出务工并补贴交通费。

面对外界对“悬崖村”未来命运的疑问,阿土勒尔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表示,本次搬迁并非“搬了就不回来了”,“悬崖村”及古里大峡谷将开启旅游资源开发,会打造民宿、修建缆车用以接待游客。旅游业的发展将带动村内就业,很多青壮年将会参与旅游项目的建设。除此之外,因为易地扶贫搬迁存在过渡期,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村民将会维持在老家、新家两头兼顾的状态,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兼顾庄稼种植和牲畜养殖,让农业和旅游业齐头并进。

此外,帕查有格指出,目前“悬崖村”的旅游业发展正在稳步推进。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来这里,包括特别是周末以及节假日,游客特别多,整个悬崖村的钢梯上到处都能看见人,山脚下的停车位有时会供不应求。

在政府整合资金和社会公益捐款的支持下,接下来“悬崖村”将会利用村民的土坯房打造一些民宿,接待来往游客,还会积极施工修路,建设缆车、索道、水厂等基础设施。

精准扶贫,有的放矢

从修建钢梯取代藤梯,到如今搬出大山、开发旅游,“悬崖村”的变迁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是精准扶贫的切实成果。

精准扶贫的要求就是要对贫困村、贫困户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悬崖村”虽地处大山深处、沟壑满布、地质环境特殊,并不适用于“要想富,先修路”的方案,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因地制宜,选择合适成本的基础设施,最先解决村民出行问题,找到痛点再对症下药。

弄清了扶贫要求,供给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实现脱贫。“悬崖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旅游资源丰富,借助互联网技术,村里构建出连接外界的“信息天路”。年轻人通过网络直播摇身一变成为“网红”,在田野直播务农的场景,半小时便可有上百元的收入,不仅如此,还可以借助网络交易平台进行直播卖货,使山货变网货,资源变为收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脱贫之后返贫现象的防范上,“悬崖村”改变纯粹的输血机制,形成造血机制,让贫困人口有可持续的就业机会。随着“悬崖村”文化旅游项目启动,慕名而来的探险者和投资者络绎不绝,一批高端旅游设施将在这里建成。这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更可以解决村民们的就业问题,实现可持续的精准扶贫。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