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小兵:这些自闭症家庭干预的误区千万不要踩!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邹小兵:这些自闭症家庭干预的误区千万不要踩!

口述/邹小兵

大米和小米儿童成长中心研发总顾问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

广东省儿科学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组长

我一直认为,没有比家庭干预更好的方法,无论孩子上多好的机构,家庭干预都必不可少。

接下来,我来谈谈早期家庭干预要坚持的核心和方向。

这些问题的根源竟然都是它!

家长向医生、治疗师描述自家孩子状况时,有的说,我的孩子主要是眼睛不怎么看,手不怎么指,叫不怎么应,不怎么会说话;

有的说,我家孩子的主要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不听指挥;

有的说,我最担心的是孩子发脾气,有攻击、破坏等不友善行为;

也有的说,我的孩子很友善,但交往方式不对,看到喜欢的人就直接去抱,去摸;

还有的说,我的孩子上课根本坐不住,到处乱跑,才上一个月课,老师就说带孩子回家吧……

其实,这些问题的背后,根源都是社交障碍

比如,自闭症孩子的多动行为。

单纯多动症或注意力缺陷的孩子可以药物治疗,这也是神经发育障碍中唯一有药物可以治疗的障碍,但自闭症孩子的多动、坐不住,有深层的社交障碍元素。

一个多动症孩子在课堂上,老师一转过去写黑板,他就拿着东西这里丢一下,那里动一下,老师一转过身,他立马坐直。他会躲着老师做坏事、做小动作。

但自闭症的孩子是老师写黑板,他动,老师面对他,他也动。甚至他会走上去,在黑板上画一个圈,老师说下去,他就下去,如果上课内容他不感兴趣,他就走出去了。

这样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吃点药或许能起一点作用,但不解决根本问题。

再比如,自闭症孩子为什么会发脾气,为什么会攻击、抱别人?

可能是语言障碍,TA不懂得说,“我们一起玩好吗?”

可能是TA读不懂人的表情,别人已经很凶了,看着TA说“你不要碰我”,TA还是友好地抱别人,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界限。

还有的自闭症孩子语言很好,智力也没问题,当被人整蛊他“你去摸摸那个女孩子的屁股”,他就去摸,这句话他听得懂,也知道摸,但他不知道这种行为是很可怕的,会遭受严重惩罚……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个行为,但根源都是他们不懂社会交往,这些问题有当场解决的方法,但想长治久安,必须改善社交!

这也是我认为的自闭症干预方向——必须将社会交往作为训练的核心,也就是RICE中的R——Relationship。

不同程度孩子的干预目标

怎么设定?

每个自闭症孩子都不一样,对于自闭症的程度也有很多划分标准。

这里,我采用一种简明扼要的方式让大家了解:

重度自闭症就是无交往,完全不理。

我们叫TA、威胁TA、吼TA,TA都像没听到一样,只有偶尔有需求才会拉着我们的手。但只要我们满足了TA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只要TA自己能做到的事,TA就基本不找我们了。

中度自闭症就是被动交往。

孩子不会主动交往,但如果非要跟TA互动,比如多喊TA几次,拍TA一下,TA还是会理我们。

轻度自闭症就是可以主动交往,但方式不恰当。

普通人跟轻度自闭症孩子交往几个回合,就会发现TA们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聊起TA们感兴趣的话题,便滔滔不绝,不分场合人物,但对不感兴趣的话题,直接不理;有的孩子还喜欢重复问相同的问题。

当然,我们评判程度时,还有其他的一些参照,比如,这个孩子虽然会交往,但攻击行为很多,我们也会说TA的程度比较重。

程度不同的孩子,干预目标自然也要有所差别,怎么来设定干预目标?

不妨给他们搭建一个社交阶梯

如果是重度的、无交往的孩子,我们希望他可以被动交往;

如果是中度的、被动交往的孩子,我们希望他出现主动交往,不恰当也没关系;

如果是轻度的,我们希望他开始往正常交往方向发展。

这就叫社交阶梯。

当然,所谓正常的交往,并不意味着这些孩子一定要达到NT们“八面玲珑”的境界。我们只希望TA会主动交往后,能够应付得了小学、中学、大学,应付得了TA的工作就足矣,即使还有一些奇怪行为也不要紧。

我一直坚持,多样性才会有多彩的世界。

社交阶梯

先练什么,再练什么?

对于两三岁初诊的自闭症孩子,家长训练的第一步是让孩子学会:。(看、指、应、说怎么教,我们下一篇专门会介绍。)

当TA学会了看、指、应、说,下一步就是要训练孩子被动的交往、主动的交往、高质量的交往,这也是自闭症从重度到中度再到轻度乃至走向正常的过程。

孩子在 “看、指、应、说”方面有了好转后,TA的社交训练也有了新的方向——玩一些单独的社交游戏

单独的社交游戏指的是,两人以上才能玩的活动。家长要为孩子刻意设计这类活动,需要包含合作、竞争、对抗、分享、轮流,规则、主题对话等内容。

具体活动形式可以是石头剪刀布、下棋、两人三足、两人骑自行车、拔河、投篮等。

这里我举一个投篮游戏的例子。

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做游戏因为不懂轮流,被投诉。家长在家可以设计一个投篮游戏,爸爸妈妈和孩子三个人往筐里扔东西,一个人丢一分钟,时间一到就换人,看谁丢得多。丢得最多,第一名,发一个奖状。

孩子在这样的游戏中,可以懂得原来有轮流,原来丢得多、丢得好、丢得准,会得到奖赏。

家长大量地和孩子玩这些游戏,可以练出在交往中需要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对抗、轮流、分享和对话的意识。同时也会形成荣辱观,投篮投得最多,赢了,很开心、光荣;输掉了,很丢人、不高兴,这就初步形成了驱荣避辱的能力。

自闭症孩子从小到大的社交训练,就好比这颗树,家长一定要记住上面结什么果。

有一点要提醒的是,有的家长在孩子程度变轻后,马上就把自闭症孩子的社交障碍忘了,开始跟着学校老师关注孩子考了多少分,排了第几名。

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如果家长整天抓这些,孩子可能会有挫折感,有情绪障碍,轻度的孩子也可能会变重。

但孩子开始是重度,因为家长持续不断改善TA的荣辱意识,社交能力,即使学习成绩倒数,但总是能够行为恰当,最终TA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长大了,将来可能还有工作能力。

社交、认知语言、运动、

生活自理、感知觉的关系

当我们强调社交时,大家一定很疑惑,难道认知、语言、运动、生活自理、感知觉都不需要干预和训练吗?

我答案是,当然需要,社交干预发生在儿童的一切生活情景和活动之中,我们不排斥孩子的任何活动。

所以,RICE中有一个“C”(Comprehensive全面),我们训练一个孩子,他的方方面面,各种能力都会训练,而且要有组织、有计划。

具体包含哪些全面呢?我想采用大米常常谈到的5W法。

“who”的全面

家庭干预不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我们希望家里所有成员都要参与到孩子的干预里去,要全情投入,这就是 E——Engagement的来源。

“when”的全面

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都在干预之中,刷牙,洗脸,吃饭,玩游戏,看图书,讲故事,唱歌跳舞……

“where”的全面

室内、户外、桌面、客厅、厕所、小区、路途都是自闭症干预的场所。

“what”的全面

认知、游戏、精细、生活自理、大运动……都可以是我们的干预内容。

但家长做这些干预内容时,一定突出社交。

比如给孩子东西时,家长要重点关注,TA完全不看我们,直接拿出来抓,还是看了我们一下,然后伸出手掌要我们放,这两者是不同的。家长要意识到,后者证明TA有社会交往了。

具体来说,家长为孩子安排的活动中应该包含以下元素,这些社交元素,上一篇文章邹小兵:自闭症早期干预是应该扬长避短,还是扬长克短?已详细提到,就不再赘述。

当然,我们提倡全面性、综合性的干预时,家长要学会甄别,千万不要被一些理论所迷惑,比如声称感觉统合可以治好所有的儿童行为疾病,每天练感统,自闭症就会好,学习障碍就会好,抽动症就会好……

因为一个什么都能治好的东西,或许什么都治不好。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