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个小姑娘家家,怎么能骂脏话呢?”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你一个小姑娘家家,怎么能骂脏话呢?”

△不生气不生气

大家好,我是柯晗。

今天我想分享的主题是,女性应该如何面对和修复自己的情感创伤。

社会面对女性的感情与情绪有一种非常矛盾的态度,我们一边说,女人是感性的,而男人是理性的,这当然是一个刻板印象。

图/东方IC

我们认为女性在表达感情方面可能更有天赋,但另一边,我们好像又不接受女性是感性的这件事。

为什么说我们不接受?

因为如果女性真的开始表达感情,我们立刻会有另一堆标签贴到她们头上,叫她“阁楼上的疯女人”,叫她戏精,或者说她疯疯癫癫的,不懂得控自己的情绪等等。

女性为何会遭受这些非议?

被压抑的女性情绪

当我们在提到周围的一些非常情绪化的个体时会发现,很多时候,这些个体都是以女性的身份出现的。

比如说,学校有个老师,非常喜怒无常,那很有可能是位女老师;再比如走上职场后,我们可能会听到抱怨,说中年的女上司阴晴不定,给你穿小鞋之类的话。

而当投射到自己身上时,我也经常会看到,女孩子们害怕自己太过情绪化,想要尽量表现得理性,在尴尬或者伤心难过的时候不能哭,因为一哭就会被认为不专业。

此外,在感受到不平等、被歧视的时候,也要控制自己,情感不能太过强烈,要用一种柔和的态度来表达意见。

上面列举的一些现象,其实都反映了社会上存在一些潜在的规则,束缚着女性表达自己的情绪。

图/《野马》

对于女性感性的描述,其实一直以来都存在。

从心理学的角度开始对女性的情绪化进行批判,可能是从弗洛伊德开始。

那时,人们开始关注育儿问题,而因为育儿传统都是交给母亲处理,弗洛伊德便开始描述一个焦虑母亲的形象。他认为,如果母亲太焦虑,就会把负面的影响传达给孩子,从而对于孩子的未来成长产生不好的影响。

除了心理方面的书,还有很多关于生理方面的,比如说荷尔蒙方面的阐述,会和女性的情绪化表现联系在一起。月经周期也会被用来当做对女人喜怒无常情绪的描述,大家会用“每个月的那几天”这样的暗语来表示。

那实际上的情况是怎么样呢?

我最近看见一个北美的研究,他们让男被试和女被试都观赏一段广告,录制下来他们的面部反应,自动识别他们的面部的情绪。结果发现,在总体的表达情感程度上面,男女其实没有差别。但是在表达的类型上,却发现有差异:

女性会更多地表达快乐和悲伤的情绪,而男性更多情况下表达的是愤怒的情绪。

图/《弗里达》

这一点就非常有意思。我们首先来说,这个研究能不能说明女性和男性在表达情绪上面有差异?

如果是从女性是不是更加情绪化这个角度来说,显然没有证据可以支持。但是从两性表达感情类型的差别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很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的规训。

就像开头说的,女性被认为更加感性,更擅长于情绪的沟通和表达;女性也要符合一些固有的女性形象,比如说更温和、更和蔼、更易于接近。所以使用像悲伤和快乐这种比较柔和的情绪的女性会更被期待。

而愤怒,愤怒是很微妙的,它是女人不被鼓励表达的一种情绪。

上个星期,女演员热依扎反击网络暴力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这个事件可以说就是一次性别暴力。

△点击上图,了解事件详情

它是因什么而起呢?是因为热依扎穿着比较凸显身材的衣服,而引起的荡妇羞辱,也就是大家认为她这样穿有损形象。随后,她在网上反击这类言论,并在后续事件中引起了更多的暴力言论。

和一般的公众人物面对网络暴力时不同,她非常直接地、一条一条地转发了对她进行辱骂的言论。

这种表现引起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她这样做不得体。理由呢?因为她是公众人物;还有一些人比较间接地表示,她的精神状态好像不是很好。

在我看来,这两种看法或多或少的都源于一种我们对于女性直接表达愤怒的不习惯:

一个女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发怒,还发了这么长时间,似乎是一件让人感到不舒服、不快的事情。

当然有一些对她精神健康的关心的表达是善意的,但是我觉得我们需要同时考虑到,是不是有一种性别偏见在里面。

为什么女人不能表现愤怒?

回到开头说的,为什么女性表达愤怒会几乎成为一个禁忌呢?

非常直接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表达愤怒会伤害女性的性别形象。

在许多的文艺作品里,一个愤怒的女人通常都会被描述为一个疯女人,随之而来的是她尖叫、哭泣、胡乱地抓,以及行为上的一些失常等等。在许多新闻里面,一个愤怒的女人也会成为新闻的焦点,比如说读硕士的宝马女车主坐在车上哭等等。

图/《阁楼上的疯女人》

我记得很久以前有一条新闻,就是两辆车开车的时候,在进出状况有一些协商不了,视频中的女车主说话不大客气,有一些愤怒地爆粗口,于是她上了新闻。

我还就此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有关女生能不能说脏话这个问题。因为女人发怒是一件如此禁忌的事情,女性会被规训或者自我规训去压抑着,会倾向于用间接的方式表达。

以下有一些女人表达愤怒的特征,大家可能会觉得非常耳熟,一旦说出来,你就会发现,原来是我身边某一个人。

一个特征,就是被动攻击。

比如说你可能会发现一个人,她在有意曲解你的意思,有意地忘记有关你的事情,或者她反应很慢,或者做一件事情的过程很慢,这些都是表象的行为,她的行为之下实际上有一股愤怒在反抗。

下面的情况更典型,就是会用一些讽刺、嘲笑,或者是漠视,或者是冷暴力的方式来应对。

我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在练习合气道时,道场有一个年长的女老师,几乎每天都板着一张脸,上课的时候会突然加大训练的强度,把所有人都累得半死。

图/《哈利波特》

此外,她会对学员,特别是新学员和女学员说话特别不客气,用一些阴阳怪气的方式来指出你动作上的问题。

比如说你摔倒在地上的姿势不对,她会以“你们这些小姐能不能不要这么在意自己的形象。如果在意形象,为什么还要来训练呢?”类似这种听起来令人非常不舒服的方式来指出。

其实在这种表达方式背后,就是她的怒气。

她经常被给予过量的工作,所以她的内心其实非常愤怒,却又没有办法改变现状,只能一直生气,但又感觉到不能直接的达出来,最终造成了她这种表达方式。

女人还有另外一种更常用的形式来表达愤怒:非语言的方式。

比如说相对于愤怒表达,女性反而会微笑。

因为笑是比较符合女性形象的一个面部表达。女性被期待成为非常擅长控制情绪、非常擅长软化关系,类似润滑剂的一个角色,她们就不能表达愤怒,只能展现和蔼可亲的一面。

但实际上,女性可能经常感到愤怒,因为愤怒是一种很常见的感情。不少职场人因此而感到困扰。

身为一个女性,一旦你开始表达愤怒,你的同事或上司可能会认为你太情绪化。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对大众进行教育的时候,也需要对我们自己的认知进行一个重新调整。我们自己要认识到我们表达愤怒是完全合理的。

当被人家指出你是不是情绪化的时候,你会感到更加愤怒,但这时我们要使用一些技巧,比如说提高音量,不管男女,都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进行一个情绪化的表达。

你们要学会表达愤怒的同时,让对方听到自己的诉求。

分手可能导致抑郁?

另外一个很常见的情景,会造成我们感情创伤的,就是分手。

我们谈到分手的时候,好像就是小年轻谈的恋爱分手这样子,其实不是的,它也包括丧偶、离婚等诸多情况。

失恋经常会发生,但是我们会觉得能够自然痊愈。比如谈到分手,我们经常会说分手是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只需要尽情去吃、去玩或者大哭一场,或者约朋友出去玩,时间就会治愈一切。

但实际上,分手、失恋、丧偶,都是你和你深度依恋的人分离的事件,会给人带来痛苦。

图/《恋恋笔记本》

而且,它不仅仅是一个情感上的伤害,分手还会涉及生活的变化,比如说收入的变化等;你可能要搬家,你在生活收入的平衡上也要进行调整,你的交际圈也可能有变化。这些都是会造成你生活巨大压力的一些事件。

分手是一个创伤性的事件,它完全有可能会产生创伤性的应急障碍,比如说有可能会影响你下一次恋情的选择,会让你自闭,甚至会让你短暂地自暴自弃,再进一步影响你的生活。

再比如对于很多男性来说,它可能会导致暴力事件,比如一气之下杀掉对方。

△随便一查就有许多类似的新闻

分手的情绪内核,就是悲伤。

在心理学上,悲伤是存在有五个阶段的,首先你会拒绝这件事。就拿分手来说,我们一开始可能接受不了,依然停留在这段关系里。

之后我们就会愤怒,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开始怨恨对方,我哪里不好?你是不是一个傻逼,你居然也可以甩了我等等。

第三个阶段叫协商,也就是讨价还价,可能是跟自己,也可能是跟前任。我们会希望会通过奉献一些东西来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希望达成某个协议来唤回爱人。我们会希望做一些事情来回到悲剧发生节点以前。

然后到了第四个阶段,进入沮丧的阶段。你感到非常伤心、疲惫、无精打采,突然觉得无力,生活失去了意义等等。

第五阶段就是你最终接受你的爱人已经离去了,你意识到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图/《大人物》

大部分人都会经过这五个阶段,它可能会改变顺序出现,还可能会循环。这就是为啥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分手一段时间后,你觉得自己接受了,没过几天你又回到了一开始,这都是一种常见的情况。

我特别想要强调的事情是,分手是有可能会造成临床抑郁的。有一种抑郁就叫Break-up Depression,也就是分手抑郁。

有研究发现,即使是两个很年轻的人普通地分手,也会导致接近临床抑郁的状态。

现在有一个误区,就是大家都觉得爱情重要,同时又觉得不该把爱情看得太重要,生活才是更重要的事情,仿佛在爱情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

所以一到分手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要尽力掩饰自己负面的感受,尤其是女生,她们不想暴露自己的缺点,不想被人看作是软弱的,所以会尽量地去掩饰自己在失恋后的伤害。

图/《大人物》

此外,我们还会害怕因为失恋而过多地向他人抱怨,会陷入被人说是祥林嫂的状态。甚至说多了,我们自己也会产生一些厌恶,说我怎么还在想着前男友那个混蛋。

这时很重要的是,我们要接受不幸的生活事件会带来的巨大打击,同时要关心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其他人对你的看法。

而且,你在痛苦的时候去在意社会形象,我认为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已经脱离了这段关系了。现在最重要的应该是关注自己的悲伤。

在分手三个月之内,当你感到出现了典型抑郁状况的时候,就说明分手对你造成了创伤。

此时,你可以考虑去找专业支持,比如说见你的咨询师,甚至是找药物的支持,比如说开始服用抗抑郁药。这些都是很合理的解决手段。

图/《大人物》

还有一些事情在分手之后是可以去进行努力的,比如说开始建立更强的社交支持网络,这对于任何悲伤的事件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另外一个就是我刚才一直说的,关注自己,不要把愤怒变成赌气的延伸。

第三个,你可以开始学会怎么去解决问题。

比如说分手之后,每天都感到悲伤的时候,你可以观察自己在每天哪段时间最难熬,并刻意地给自己在那段时间安排一些活动,比如说出去见朋友,比如说一些体育活动,每天一点一点地把难熬的时候度过去。

你也可以有意识地去做一些事来提高自信,因为分手会让我们对自己的魅力产生怀疑,为此,我们可以为生活找一个更大的、更形而上的目标,一切目的都是为了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悲伤的漩涡里面给解救出来。

无处不在的女性创伤体验

说完分手,我想再聊一些跟女性的身份独特性有关的一些经历,比如说产后抑郁和生育带来的压力。

产后抑郁在中国的发病率是7%到37%。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数字比美国要高,美国是10%到15%。

经常读橙雨伞的读者应该知道,产后抑郁主要是激素水平在产前、产后快速变化导致的,是非常常见的生育副作用。

我们可能会有怀孕的朋友,生了孩子以后情绪变得非常低落,每天哭,不愿意照顾孩子。

但她们要承受的,也不仅仅是产后的这一段时间,整个生育、怀孕、照顾孩子、育儿的过程,都是压力非常大的一个过程。

日剧《坡道上的家》里,讲了一个根据真实事例改编的故事,育儿母亲压力太大,而失手杀自己的孩子。这是在生活中很有可能会发生的。

图/《坡道上的家》

生育方面,因为我国的制度保证还不完善,女性在生育上得不到太多的支持,很多妈妈在育儿的过程中就会有额外的压力。

比如说你独自面对小孩时,会经常怀疑自己做的够不够好,家人可能也都会把压力放在你身上,说你作为母亲要这样、那样,你该做到完美等等。

这方面我们要多关注一些相对客观的育儿账号。如果看到有账号说,一个母亲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或者过度地强调母职,我建议各位母亲取关。

我们要意识到:育儿不是一种单独的责任,母亲也并不百分之百决定儿童的未来。

最后我还想讲一个经常会被我们忽略,但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亲密关系所导致的精神痛苦。

我们好像都觉得谈恋爱是一件带来快乐的事,可是扪心自问,谈恋爱是不是让你们经常会有精神很痛苦的瞬间?

图/《两小无猜》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个逻辑非常清晰的女生,说她的前两对关系都导致了她的精神问题。我觉得她这样的意识就非常好,你要意识到你的亲密关系是可能会给你来带来精神问题的。

俗话说得好,每一个疯女人背后都有一个把她搞疯的男人,当然也有可能是女人。这就是刻板印象伤害所有人的一个例子。

由于我们的文化不鼓励男性表达,反而鼓励我们用一种非常刻板的印象去对待彼此,让我们没有把对方当做人来尊重,所以我们可能经常在恋爱里发生令人抓狂的情况。

他会让你感到愤怒,让你感到好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些都是我们要注意的亲密关系有可能带来的痛苦。

图/《一天》

除了双方努力去接受自己的情绪,我们也要看清情绪的来源。

你有时候会觉得自己过于情绪化,那过于情绪化的标准在哪里?

你是把普通的表达情绪也当成过于情绪化的一个表现,还是说你是真的觉得自己在表达情绪的频度和强度上面有不同?

你过于情绪化的评价是来自于你的男朋友,还是你自己,还是说你发现男朋友或多或少地暗示了你过于情绪化这些事情呢?

我们在往自己身上进行自我诊断,开始进行自我厌恶的时候,都要明确它的来源是哪里。

要仔细地分辨,你是在真正冷静地分析自己,还是一不小心陷入了性别暴力。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

柯晗

南洋理工大学心理学博士后研究员,

女权主义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