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支持性组织?何为“平台模式”?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为什么需要支持性组织?何为“平台模式”?

在众多类型的社会组织中,支持性组织是一种独特的类型,在促进社会组织交流、合作、发展等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获得更多关注。哈佛大学L.David Brown于1990年首次提出support organizations 的概念:

“支持型组织以价值为基础,主要任务是提供服务和资源,帮助非营利组织完成其使命,功能包括提供培训和员工发展服务、研究和信息资源、网络和联盟支持、资金、政策分析以及倡导支持”。本文从“发展非营利组织网络”的角度带你进一步了解支持性组织的功能和发展趋势。

作为行业平台,基金会论坛一直致力于加强中国基金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设中国基金会行业生态系统。11月22-23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9年会以“坚守初心、共谋发展”为主题,邀请各位伙伴共聚福州、共话初心、共谋发展。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最新动态。

▲ 本文谨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伴随着第三部门分工不断的精细化和专业化,非营利组织在“量”上的优势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高要求和高节奏。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能力以及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在这样的情况下,支持型组织孕育而生。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态,支持型组织旨在于构建一个“能动的环境(enabling environment)”,有效推进整个非营利部门的发展。

在我国,支持型组织已成为非营利部门生态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作为一个功能型的组织,支持型组织发挥着多种多样的功能。“发展非营利组织网络”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通过发挥其中介作用,支持型组织将各类非营利组织汇聚到一起,促进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分享。

“孵化器”的出现,使得学者与实务工作者们开始接触和了解这一新兴的非营利组织形式。作为非营利支持型组织的一个服务类别,“孵化器”给整个第三部门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一时间,大批量的非营利组织犹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冒出。多数未能找到路径注册的机构在非营利支持型组织的帮助下顺利注册成功;很多初创期的机构,也在非营利支持型组织的帮助下得到能力与物资上的帮助,实现了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多数非营利支持型组织开始调整战略,将整个服务覆盖范围扩大,从初创期到成熟期的机构,都能够得到支持与帮助。当然,非营利组织在其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需求都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他们的支持需要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起来。引进商业部门的“平台模式”就是其中的一项尝试。

何为“平台模式”?

就非营利组织来说,“平台模式”就是将两个(或更多)的非营利组织连接起来,在支持型组织的引导和协助下,促发组织之间的频繁互动,以此来满足组织发展和运营中的需求。“平台模式”的最终目的在于打造一个完善,且成长潜能强大的“生态圈”。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其相对规范化的系统设置,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组织之间的协作,对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辅助。

这一理念恰好反映了支持型组织“发展非营利组织网络”的这一目标。理念的提出,对于支持型组织实现这一目标带来了巨大的动力。近年来,大量的支持型组织开始推出各种非营利组织平台项目,例如“社会组织孵化园”、“社会组织基地”、“社会组织交流平台”等。这些项目都是“平台模式”在非盈利部门的具体实践。通过资料的查阅,我们发现每个项目都各有千秋。

  • 从平台搭建的方式来看,有的是基于机构培训而搭建起来的,也有的是通过其他项目的方式,也有直接搭建的个案存在。

  • 从搭建主体来说,除了常规的由支持型组织搭建的平台,也有由政府推动搭建的平台,当然也有两者合作下共同构筑的平台。

不管搭建模式和主体如何,这些项目都旨在于推进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加强非营利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

非营利组织平台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变得更加频繁起来,交流的增加使得组织之间的竞争有所减少,更重要的是,“平台模式”的出现,培养了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意识,组织之间合作的趋势愈发明显。另外,进入平台的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资本也得到了一定的积累,资本的积累,也为非营利组织带来了大量的资源。

然而,在看到“平台模式”带来效益的同时,我们也感觉到了平台模式的一些局限。从宏观方面来说,“平台模式”效益的持久性仍是一个问题。这样的平台能够维持多久?是否会因为利益相关方影响而停滞?第二,平台能够给非营利组织带来怎样的效益?从微观方面讲,进入平台的组织良莠不齐,面对“多样化”的组织进驻,非营利支持型组织要如何进行有效管理?是否需要一个进驻机制的干预?非营利支持型组织需要与入驻平台的非营利组织保持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在现阶段暂时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由全球资助者支持协会(Worldwide Initiatives For Grantmaker Support,简称WINGS)提出的4Cs模型,也许能够帮助解决上述的问题,以及推进第三部门组织平台搭建工作的进行。4Cs模式是一个非营利支持型组织进行战略规划以及对其进行评估的一个工具,它不仅能够帮助非营利支持型组织更好的认清自身的工作效率,也能够系统地学习并提高自身实务能力。4Cs模式分别有四个主要目的:

(1)帮助非营利支持型组织规划其活动;

(2)对其工作价值的审视;

(3)透析不同的服务人群;

(4)提高组织的实务水准。

4Cs分别指代的是:可容度(Capacity);能动性(Capability);拓展性(Connection);可信度(Credibility)。4Cs分别体现了非营利支持型组织在四个不同方面的能力。

如上表所示,拓展性探讨的是非营利支持型组织在构建组织网络,联结非营利组织方面的能力。这样的能力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沟通交流,协作以及影响力。这样的一个模型,能够给非营利组织平台的搭建带来一些帮助和提高呢?

在交流沟通方面,我们的体会是,支持型组织与入驻平台的非营利组织并未实现长期有效的沟通。在我们的田野调查中也明显感受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多数非营利组织认为支持型组织对于其成长以及需求的变化把握不到位,以至于不能够给予非营利组织真正需要的帮助。因此,对于支持型组织来说,与非营利组织的交流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需要在双方之间构建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将这种对话发展成为一个长久稳定的机制,最终达成双方的有效互动。简而言之,就是要求支持型组织陪伴非营利组织,并与其“一同成长”。

在协作方面,支持型组织的作用不仅仅是在初期构架平台。对于平台的维系,也是离不开支持型组织的。在调查的很多个案中,支持型组织在平台从初期过渡到中期之后,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特别是是当入住组织开始进行相互沟通和协作的时候,支持型组织需要能够在技术和资源上给予非营利组织支持,保证沟通的有效性。这是一个长期循环的过程,非营利支持型组织需要贯穿始终。

在影响力方面,对于政策和法规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支持型组织参与到决策过程当中,对于第三部门一个“能动环境(enabling environment)”的营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非营利组织平台构建,若从政策法规上能够得到认可和支持,那平台构建工作的可持续性将能够得到保障。对于参与其中的非营利组织来说,也不用担心平台消失对其组织和伙伴带来的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影响力也能够为平台构建带来所需要的资源和外部支持。

通过对4Cs模型中拓展性三方面的分析,上文提及在平台构架中存在的问题都能够找到原因和处理办法,对于日后非营利支持型组织的发展与规划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4Cs模型也是存在局限的。虽然模型告诉我们需要从“交流沟通”,“协作”以及“影响力”方面去改善和提高工作能力。但是具体应该怎么做?最后应该达到这些目标?以及带来怎样的产出?在这些方面,4Cs模型并未能够有一个详细的阐述。整个模型内部的内容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填充。但是我们也要看到4Cs模型在非营利支持型组织战略规划以及组织评估方面的作用仍是有效的。

非营利支持型组织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学者与实务工作者对于此类组织的了解仍很局限。非营利支持型组织的功能与作用不仅仅是非营利组织的孵化,能力建设,内外关系的处理等。正如我们在前文提及的,非营利支持型组织的终极目标是营造一个“能动的环境(enabling environment)”,确保整个第三部门生态链的形成和有效运作。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