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长期垃圾分类不能基于小恩小惠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张伯驹:长期垃圾分类不能基于小恩小惠

7月11日,就垃圾分类的公民意识培养、各地分类标识差异、立法效力等问题,凤凰网公益在北京举办主题沙龙,邀请上海虹口新时尚垃圾分类事务所主任、上海虹口区人大代表杨园,台湾慈济基金会文史处主任、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何日生,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罗丹,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和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公益慈善与非营利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马剑银展开讨论。张伯驹表示要向政策制定者推进垃圾干湿分离引导概念,长期垃圾分类不能基于小恩小惠,推动建立绿色账户分类积分,连接居民和社区荣誉感。

“对于居民来说,通过有效分类得到积分,回收一些小礼品或者实惠,这是特别好的事情。但作为公益组织,我们没有源源不断的财力,不断地给居民这些小礼物。”

张伯驹在沙龙上分享了自然之友此前推行绿色账户的一些经验。人们通过建立绿色账户获得积分,一方面可以获得物质上的回馈以及精神上的满足,另一方面是增强个人和社区的荣誉感。“垃圾分类要想长期持续,绝对不能基于小恩小惠,如果是这样的话,整个社会推动长期垃圾分类成本将会更高。”

当下,人们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手段,例如APP和微信小程等来获取“你是什么垃圾”的信息,“现在的大趋势是希望其它垃圾里面的分类越来越少,可回收物里面的分类越来越多,这是我们希望的趋势所在。”张伯驹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