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辱骂、殴打,校园霸凌究竟有多可怕?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孤立、辱骂、殴打,校园霸凌究竟有多可怕?

4月23日下午1点40分左右,14岁的初二学生张凯被同校五名学生围殴,之后送医抢救无效身亡。据警方出具的尸检鉴定意见书显示,其系颅脑严重损伤而死亡。

张凯是甘肃陇西县渭河初级中学的学生,最后的状态很惨:后脑勺头盖骨被打破,左侧眼角处骨头骨折,背上一根肋骨骨折,下体肿成两个拳头大。

张凯的父亲张明德不明白,打人者为何会对自己儿子下如此狠手。

 张凯生在一个不富裕,但却很淳朴的家庭。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

但他很争气,上小学时,每学期都能给在外打工的父亲,“挣”回一张三好学生奖状。看到这些奖状,在外奔波的父亲张明德,再多辛苦也烟消云散。

 每次给家里打电话,他都会叮嘱儿子:好好学习,听妈妈的话,“看见别人要打你,你就赶快跑”。

 这是一位老实人教育儿子“自我保护”的最朴素的话语。

 跑,往哪里跑呢?

 4月23日,同校学生苏某、张某、畅某甲、畅某乙、王某聚在一起。畅某甲对其他四人说,“张凯现在皮犟得很,咱们到后面教育下他。”他们把张凯围在小巷里拳打脚踢。

 而张凯在被殴打完后还返回教室学习。同学回忆,也许因为剧痛,他趴在桌子上,撕扯头发,间或用拳头砸头。

 后来,张凯走出教室,呕吐不止。被送医院后,再没抢救过来。医院检查发现:张凯头骨被打得裂开,下体肿成两个拳头大。 

一个幸福家庭,就这么破碎了。母亲一病不起,而张明德看到打人家属登门慰问,就会躲到儿子房间内,“听着他们讨论赔偿,我很难受。儿子没了,给我金山有什么用?

无声的恶兽

霸凌是对英语"bullying"一词的音译,又称欺凌。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简称《方案》),《方案》对中小学生欺凌进行了明确界定: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其实,“校园霸凌”在每天无声无息上演。它像一头恶兽,等待着吞噬鲜活的生命。

 百度百科“校园霸凌”,其解释让人感到浓浓的荒诞感:(在我国)通常被称作小孩子不懂事而模糊化。

 一句“小孩子不懂事”,里面暗含着对人的尊严、生命多么麻木的漠视?

 更可怕的,是不觉有错的蒙昧。

 最著名的就是2015年,两名中国留学生在美群殴同伴:将受害人刘怡然衣服扒光、用烟头烫伤乳头,用打火机点燃头发、强迫她趴在地上吃沙子、致受害人遍体鳞伤,脸部淤青肿胀,双脚无法站稳……

事件发生后,美媒直呼“令人发指”!最终,美检方做出判决:两名主犯被判终身监禁,两人累计保释金高达$600万美金,超3600万人民币。该案创造了留学生犯案保释金最高记录。

 据说,两名被告第一次出庭时感到不知所措。她们原本有说有笑,以为像在国内一样,最多被校方教训一顿,谁知等来的是终身监禁。

 这一刻,被告和家长痛哭流涕,感受到美国法律“严酷”。却不曾意识到,当这些女生作践同伴时,她们对人性和文明的践踏,有多么残忍。

 真正可怕的,不是青少年“霸凌”本身,而是孩子“无知无畏”,学校、社会、家庭也同样“无知”。

 不要说他们只是孩子。是的,正因为他们还是孩子,他们应被教育“何为对,何为错”,在他们学会自控和理性之前,需要“紧箍咒”遏制无意或有意的恶。他们需要被强化最浅显的道理:践踏、侮辱他人的红线不可逾越,否则必付出代价。

 这种“约束”,恰恰是对他们所有人的保护:对“霸凌”受害者,也对可能的“霸凌”施害者。

 霸凌事件中没有赢家

在校园霸凌事件中,存在着霸凌者和被霸凌者双方。很多时候,人们会习惯性谴责霸凌者,认为他们是"坏孩子"。但事实上,没有人是天生的"霸凌者",他们成为霸凌者的背后有着多方面原因。

 从家庭教育角度来看,孩子成为霸凌者主要是原因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不当教养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父母的教养方式过于专制,二是父母的教养方式过于放纵。

 一方面,如果父母过于专制,采用粗暴的方式养育孩子,对孩子施以家暴,那么孩子很可能在人际交往中模仿父母的暴力行为,展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和暴力倾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叫做"波比娃娃实验",该实验阐明了儿童是怎样学会攻击性行为的。

 在实验中,研究者将3到6岁的孩子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的孩子不接触任何暴力行为,而实验组的孩子会去到一个房间,房间内有一个 1.5 米高的充气"波比娃娃",研究者会不断攻击"波比娃娃",一边对娃娃拳打脚踢,一边谩骂。接着,研究者把所有孩子带到了一个活动室,活动室同样放有"波比娃娃"。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孩子,也就是曾经目睹过暴力行为的孩子,展现出了更强的攻击性,他们会和研究者一样攻击"波比娃娃"。而对照组的孩子,也就是没有目睹过暴力行为的孩子,一般不会对"波比娃娃"进行攻击。

 班杜拉由此认为,当研究者在孩子面前施暴的时候,会让孩子误认为,暴力行为是被允许的,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认同暴力的合理性。班杜拉说:"攻击或暴力是一种学习得来的反应,尤其对身为高等动物的人类来说,本能性的攻击由大脑所控制,但更受到后天经验的影响"。

 在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一般会认为强者不应该同情弱者,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只有自身的强大才会让自己有安全感。但是当这些孩子遇到比自己更强大的人时,他们会陷入焦虑,他们会回想起自己曾经被家暴的悲惨经历,这种扭曲的心态会令他们痛苦难安。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过于放纵,无限度溺爱孩子,放纵孩子的错误行为,那么孩子会缺乏同理心,在人际交往中没有底线意识,即使伤害了他人也不认为自己做错了。

 在安徽怀远火星小学校园霸凌事件中,副班长的母亲高女士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她认为自己的孩子非常优秀。当受害学生说出自己曾被副班长逼着喝尿时,高女士表示自己完全不相信会发生这种事情,她认为自己孩子是被冤枉的,而其他孩子是因为嫉妒,才联合起来撒谎。

 高女士说:"我家小孩才十来岁,个子又小,哪个小孩都比我家小孩个子大,他们联合起来诬陷我家孩子。我家小孩子学习很好,老师也知道的,那些孩子旷了那么多课,学习也不好,心里难受,你让我去哪儿伸冤去?"

 高女士就是一位放任型的母亲,她过分信任孩子、宠爱孩子,没有正确的是非观,认为孩子做的事情都是对的。也正是因为母亲绝对的信任和溺爱,副班长不懂得如何顾虑他人的感受,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和理解他人,以致做出了伤害他人的行为。副班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一种霸凌,他根本也不明白自己对被害者造成了多大伤害。

 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份全球校园霸凌现状报告。报告显示,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学校暴力和霸凌。

 其实,在2.46亿受害者背后,还有上亿施暴者。他们也是孩子,同样也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

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当你的孩子被霸凌

(1)父母要站在孩子这边给他关心和支持,不要把这当成小事忽略掉,特别是当霸凌者是熟人的孩子时,更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保护他的意愿。父母要告诉孩子,被霸凌不是他们的错,而是对方的问题,不要让孩子感到自卑。也就是要保护孩子的心理,不要让孩子质疑自己,摧毁了自信,要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2)家长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应对方法,不能教孩子用同样的霸凌方式去解决,这样他也就成了下一个霸凌者。如果是程度较轻的霸凌,可以让孩子和对方谈判,勇敢地say no,或远离他们,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如果事态严重,就要让孩子懂得及时向老师和家长寻求帮助,不要被胁迫就隐瞒实情,自己承担一切。 

(3)当事态严重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向学校一方反映情况,并和对方家长沟通事情,让对方感受到事情的严重性,让对方承担事情的责任。

 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霸凌者

(1)教育和引导孩子正确的观念,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容易对比自己力量弱的人产生霸凌倾向,就是所谓的恃强凌弱。针对这种情形,父母首先要为孩子建立起观念:即真正强大的人应该从保护弱小来体现自己的强大,而不应该和自己力量不对等的人相比来获取满足感。此外,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去帮助比他不幸的人而不是去嘲笑、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最后,要让孩子认识到犯错的代价。在施暴者的心中,欺凌行为常常被认为是可以容忍的,且认为未成年人犯罪无大碍。

 (2)教给孩子如何用非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

 孩子在小的时候,解决问题的办法比较单一,身体是他们解决问题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因此,在孩子展现出暴力倾向的时候,父母就要教会孩子如何用非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如果玩具不够,可以尝试和同学一起分享,不要抢夺或独占;如果同学之间无意的侵犯,要教孩子学会和同学协商,寻找更好的办法,而不要用霸凌去报复。在这个阶段,父母可以把孩子置身于被害的一方进行事故模拟(但切要注意孩子的安全),让孩子从另一方的角度感悟出道理。

 (3) 家长自身要做好榜样。

 孩子都是通过模仿身边的人做出行为决策的,所以在家最重要的是家长的言传身教。家长和孩子在日常的交流中就要体现出公理性和公平性,不要用家长的权威去要求孩子做事,也不要对孩子使用冷暴力或打骂孩子。

 寻求公益组织的帮助

在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的过程当中,公益组织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心理咨询机构和法律援助的咨询机构,都是需要的,这是应对的角度。

 从预防的角度来看,社工的介入和学校的发展是很好的形式,驻校社工可以很好的帮助老师和学校处理不良的行为。还有一类社会组织是可以开展青少年教育的,比如说青春期健康教育,还有家长教育的组织也越来越多。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与青春期教育是非常有关系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推广5到18岁的全面的性教育,其中就有关于校园暴力的,有关于社会平等的观念,这些对于预防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非常重要。

 通过这样一些的具体行动,公益类的组织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面对霸凌的积极方法,绝对不是调查找犯人、替谁定罪,而是让每个孩子心裡能够有所寄托、个性能发挥发展,只有这样,霸凌现象才能真正消失。

文字来源:家长帮、秦鉴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