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9日,一则这样的新闻受到了关注。
13日晚上在安徽庐江,罗某持刀捅向自己的丈夫吴某。
事情的起因是丈夫外出应酬,答应回家时给妻子带鸡腿,但因为饭局结束太晚,忘记了买鸡腿回家。于是,妻子大怒,与丈夫发生争吵,两人在楼道里扭打起来。争执中的丈夫无意中踢到了妻子,妻子返身回屋拿来水果刀,当场将丈夫刺死。整个过程中,女儿就站在窗边,亲眼目睹爸爸倒在了血泊之中。
据亲属说,夫妻两人是自由恋爱,结婚多年,由于男方家境不好,所以对这个得来不易的妻子百般疼惜,可谓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地步。正是这份娇惯,让妻子的脾气越来越坏。即使是正常场合吃饭,也一定要带着妻子,如果不带,回来就少不了一顿争吵。
也有人说,这起悲剧的起源,有一部分是由于赡养老人引发的矛盾。早前,妻子不想和婆婆同住,和丈夫商量想让婆婆住进地下储物室,丈夫不肯,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终丈夫没有妥协,妻子一直心怀不满。
不管理由如何,在4月13日晚上,这场悲剧终于发生了。
在新闻下面的评论中,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家暴从来不分男女。
在很多人眼中,男人对比女性,天生就是力量占优势的一方,遭受家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实际上,在不平等的婚姻关系中,面对一个情绪失控的爱人,谁都可能是受害者。
根据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2.9%的女性和19.9%的男性都曾遭受过家暴。这意味着在我国,每5个人中就有一人遭受过家暴。且男性被家暴的比例与女性基本相同。国外的数据也支撑着这一结论——英国司法进修委员会2010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家暴男性受害者比例高达40%,其中超过半数遭受了身体伤害。
触目惊心的数据、许多人切身的体验,都一再告诉我们,反对家暴不是小事情,必须全社会高度重视起来。
3 月27 日,湖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了《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办法(草案)》二审稿。针对之前" 女同志找妇联,男同胞该找谁" 的讨论,二审稿将一审稿中提出的" 为受害妇女提供服务和支持,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修改为" 为受害人提供服务和支持",意味着男性也将纳入家暴保护对象。
但政策是否得到充分的落地实施,社会心态是否能够有所扭转,那种无形中对男性的“歧视”——就像对女性的种种歧视一样——能否被消除,仍需要漫长的努力。
除了性别问题,关于家暴,还有以下几大误区值得注意。
家暴,远不止肢体暴力
我们对家暴的理解,可能很多停留在语言谩骂、肢体殴打。
但实际上远不只是这些,法律上规定,家庭暴力包括身体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经济控制。
2014年,央视的纪录片《中国反家暴纪实》中介绍,60个家暴案例中有48个案例是女性在遭受过身体暴力后,又被强迫发生性关系。比起躯体上的伤害,这种“婚内强奸”直接摧毁了女性的最后一点尊严。
纪录片中有一个遭受丈夫性暴力的女性说,“他要是打我的手,打我的脸,打我的头,我可以随便跑出去报警。可是他打的地方,我给别人看的勇气都没有。”此时的婚姻关系,反而成了男性实施性暴力的合法理由。
还有一种暴力是精神暴力,虽然没有拳脚相加、头破血流的肢体暴力,但它给你带来恐惧,无处不在的煎熬,杀伤力一点都不亚于一个拳头、巴掌。
纪录片中有一位受访女性,抱着一个篮球去法院请求诉讼离婚。她所经历的正是精神暴力,丈夫用写着“打死xxx(妻子名字)”的白布包着篮球挂在阳台,每天反复地打以及大喊。在巨大的压力底下,她每天的日子都过的如履薄冰,害怕丈夫有一天真的会打死自己。
家暴不仅发生在底层家庭
有人觉得,家庭暴力只发生在农村或者低收入、低教育水平的人身上。但事实并非如此。纪录片中,实施暴行的丈夫有好吃懒做的无业游民,也有受人尊重的脑外科医生,看上去老实斯文的工程师……
“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在2011年对他的美国妻子Kim施暴行为后,他还能毫无负罪感地去接受媒体采访,侃侃而谈,“我要一次性地把她制服。”
现实生活中,传出家暴丑闻的明星、艺人也非常多。
去年7月,蒋劲夫晒出自己和日本女友中浦悠花的照片,正式宣布恋情。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不到3个月蒋劲夫在ins中删掉了与女友的全部照片,被传分手。祸不单行,分手传闻刚出不久,就有人爆料,说蒋劲夫在日本惹了麻烦,到现在一直处于失踪状态。11月20日,中浦悠花更新ins,晒出多张身体及脸部淤青照片,直指蒋劲夫家暴。在群情激奋之时,蒋劲夫在微博承认家暴,并表示这一个月一直在忏悔和悔恨当中度过。
至上励合的成员刘洲成也被他的妻子曝出他有家暴倾向,在妻子怀孕期间和产子以后都对其拳脚相向。外型清秀帅气,还曾是一时的全民偶像,现在却对自己的妻子施以暴力,曾经冠冕堂皇的誓言在每一次的暴力行为中化为乌有,实在令人失望。
如你所见,其实家庭暴力跟施暴者的家庭背景、受教育水平、社会地位没有必然联系,任何一个普通的家庭都有可能出现家庭暴力。
离婚并非解决家暴的终极方式
许多学者和公众将离婚视作解决家暴的终极方式,其实并不然。根据湖北省监利县公安局民警、监利县“蓝天下”妇女儿童维权协会发起人万飞的描述,这几年他们接触的求助对象有不少是已经离婚的。虽然已不是家庭成员关系,但参照反家庭暴力法律的执行,这一类案件还是被划分为家暴。
离婚之后为什么还能发生家庭暴力呢?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1)离婚不离家。虽然已经办理离婚,但夫妻俩依然在一起生活。
(2)离婚也离家,但夫妻之间的联系并未被切断。可能是为了孩子或者生活上的某件事,两个人依然需要联系和见面。
(3)没有共同生活也没有联系,但因为有些矛盾没有得到解决,还是可能会受到单方面的纠缠和报复。
加拿大的实证研究表明,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受害妇女在对方探视未成年子女时受到暴力威胁。36%的女性在分居期间继续遭受男方的暴力侵害。美国司法部1983年和1997年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有75%的家庭暴力受害人,在分手后继续遭受前夫或前男友的暴力侵害。
暴力,并不一定会在离婚后结束。因为引发家庭暴力的内在动机是加害人内心深处控制受害人的需要。这种欲望可能不会因为离婚而消失,反而会因为受害人提出离婚请求受到刺激而增加。所以离婚并不能直接地解决家暴的问题,如果没处理好的矛盾依然存在,家暴照样能够发生。
家暴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夫妻之间
据中国妇联抽样调查,家庭暴力现象在我国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发生在夫妻之间,还多发于父母与未成年子女、成年子女与年迈父母之间。
家庭暴力的范围包括:
(1)夫妻间的暴力行为,如丈夫殴打、漫骂妻子,强行与妻子发生性关系或摧残妻子性器官等。
(2)父母对子女实施的暴力或虐待行为。
(3)子女对应赡养的老人实施的暴力或虐待行为。
(4)兄弟姐妹、叔嫂妯娌、翁婿婆媳之间的暴力行为。
(5)有亲密关系的男女间的暴力行为,如同居关系、恋人关系等。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家庭暴力是有“代际遗传”的。
家庭暴力的经历,会让孩子的安全感荡然无存,也会使他丧失对环境的控制能力。这样的孩子也会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并在将来同样虐待他的伴侣和孩子,形成家庭暴力的代际传递。
家暴毁掉的,不只是一代人。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扰……
研究表明,家庭暴力有循环发生的特点,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形成一个周期,不断地复发。因此,我们建议在遭受暴力后,第一时间选择报警求助,寻找第三方的干预。这是因为警察可以帮助受害人取证,在缺乏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凭警方的告诫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到法院去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就更便捷更快速。
湖北省监利县公安局民警、“万家无暴”公益项目负责人、监利县“蓝天下”妇女儿童维权协会发起人万飞
由万飞提出的“万家无暴”是一个利用跨学科、跨部门方法促成“妇联+公安+社会组织+”高效联动,解决家暴受害者求助难问题的公益项目。项目推动建立的反家暴联动中力推警察对家暴警情的书面化处置。
在监利县,警方已出具了200多份告诫书,收效很好,复发率特别低。书面化处置可以让受害人感觉到自己被欺负的事”有了交待“,对加害人来说,一份法律文书确认其行为违反了反家暴法,受到了告诫,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警示效果更好。即使诱发矛盾的根源未解决,加害人今后用暴力方式解决冲突的习惯会受到约束。
当然,无论是报警,还是寻求其他支持,首要考虑是保障自身安全,不要因自己的求助举动遭受二次伤害。
求助途径:
报警电话
报警电话:110
短信报警:12110
服务时间:24小时
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
电话:12338
为平妇女权益机构
电话:15117905157
接听时间:不局限接听时间
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电话:010-6833 3388
接听时间:工作日9:00-17:00
鹏星家庭暴力防护中心
电话:0755-25950003、18929315210
接听时间:工作日9:00-17:30
北京源众性别发展中心
电话:17701242202、15901337457
近期,凤凰网公益频道公众号将会推出“行动者”万飞的专题采访。
聚焦反家暴,敬请关注!
文字来源:枕边阅读、鲁豫有约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