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无家可归的“成功人士”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那些无家可归的“成功人士”

提起“无家可归”,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极端贫困”,然而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无家可归”这个词的背后,还有食物短缺、贫富不均、教育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家庭原因、健康原因都可能促使人们流落街头,而无家可归又会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造成种种不良影响。对此,耶鲁大学为无家可归者专门开设了免费课程,以求赋权此类人群。

那些无家可归的“成功人士”

图源:Reuters

图源:Reuters

在你眼中,“成功人士”离流浪汉的距离是否很远呢?

当居住于英国海威科姆的金伯利(Kimberley)怀孕第34周时,她收到一封令她恐慌的邮件:房东将要出售她现租的房子,因此,金伯利的一家将会被驱逐。而驱逐时间仅仅就在金伯利进行剖腹产手术的三周后。

金伯利夫妇立刻开始寻找新的出租公寓,但这并不容易,他们所在的城市是一个介于两个房价极昂贵的城市——牛津和伦敦——之间的小镇。当金伯利18岁时第一次租公寓时,整间公寓的租金为625英镑,而现在一间简陋的单间都要600英镑。

更糟的是,很多房东并不青睐金伯利的一家,当金伯利的丈夫被裁员后,他决定留在家里拿福利金、照顾孩子,以节省请保姆的支出。尽管这家人在过去按时交房租,但房东们普遍不愿意与拿福利金的家庭签合同。金伯利对此感叹:“我们从未真正放弃过尝试,但这是徒劳的。”

金伯利的一家成了“潜在的无家可归者”——就像沙发客、同租卧室或与家人同住一间卧室的人一样,他们随时有失去住所、流浪街头的可能。根据一家追查这些数据的慈善机构显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这一人口增加了三分之一,而且主要集中在伦敦。在伦敦部分地区,多达25%的人被记录为无家可归。

那些无家可归的“成功人士”

高房租下,伦敦街头的无家可归者,图源:纽约时报

高房租下,伦敦街头的无家可归者,图源:纽约时报

对金伯利来说,她没有可去的地方,她顶着压力过着双重的生活:一边找房,一边工作,而且在办公室的她要假装一切都很好。在外界面前,金伯利没有把自己描述成潜在的无家可归者,因为她的形象总被视为“成功人士”。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合同到期之际,金伯利又发现了一个挑战:她出生在国外——作为一个外国人,租房多了种种限制,办手续等一系列事物也更复杂。

好在,金伯利一家联系了庇护所,并开始等待规定的时间入住:他们必须等到年幼的(以及未出生的)孩子们被正式驱逐后,庇护所才能为他们提供临时住所。最后,他们搬进了一家旅馆。

尽管历经曲折,金伯利还是心怀感激,最终,她得到了一份为期五年的房屋协会租约。在短期内,金伯利一家不用在担心这个问题了。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幸运,很多人可能因为公司裁员、房租到期、离婚、疾病、家暴等种种原因,不得不离开现有的住所,流浪街头。“无家可归”这个词的背后,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

无家可归者的背后

日前爆红于网络的“流浪大师”沈巍,因热爱读书、出口成章,被人们举着手机各处围堵,成为各网红争相“合照打卡”的目标。而在人们忙着拍照录视频时,还不忘给大师“匹配”一个曲折的身世: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在妻儿车祸去世后,看破红尘,放弃体面的公务员生活,开始四处流浪……

那些无家可归的“成功人士”

“流浪大师”沈巍,图源:视觉中国

“流浪大师”沈巍,图源:视觉中国

可见,人们对无家可归者的身世背景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在必要时,还会用脑中的刻板印象把这些人群描画成他们想要的样子。然而, 真相是什么样的呢?

据英国媒体News Statesman报道,潜在无家可归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这个群体的人沉迷毒品或不思进取,而往往是生活中平凡到令人不足为奇的原因,比如:房租到期了。第二常见的原因是家庭或感情关系破裂,让原本同居的情侣和夫妻分开,而离开的那一方,又因为房租或时间问题找不到合适的住所。

据一家西雅图市的房地产信息网站的一项数据报道:在2017年,洛杉矶房价每上升5%,就会有2000 个人失去住房。当社会普遍收入下降、社会福利削减、平价住房减少时,无家可归者的数字也会相应的增加。

除此之外,是否可以取得外界(无论是家庭、朋友还是社会)的帮助,对于陷入危机的人来说也十分重要。有时,就算外界带着友善态度,并愿意给予帮助的,受困者可能一开始也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对于上述故事的金伯利来说,除了不想让家人和朋友难过之外,金伯利还有另外一个不愿分享自己的原因:她不想让人觉得自己连供孩子上学的家都找不到。“我怎么能如此失败呢?”金伯利难过地说。

伦敦议会的一份报告发现,潜在的无家可归者可能一开始会和亲密的朋友或家人待在一起,但他们会担心自己待得太久而不受欢迎。“当朋友和家人的善意消失时,人们会发现自己越来越绝望。”

如何帮助无家可归者?

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无家可归者,让他们度过眼下的难关,或者让其有尊严地拥有一份更体面的生活呢?

为了让无家可归者免受寒冷的侵袭,一家名为Clear Channel的美国户外广告公司与瑞典斯德哥尔摩市开展了一项合作:让路边的广告牌成为帮助无家可归者找到最近庇护所的指明灯。据悉,尽管当地政府与各个非营利组织为无家可归者开设了庇护所,但是相关信息往往很难让受助群体所知,人们不知道庇护所在哪儿,因此,他们往往只能继续在帐篷、汽车或桥洞里过夜。

那些无家可归的“成功人士”

Clear Channel广告牌,图源:好奇心日报

Clear Channel广告牌,图源:好奇心日报

对此,该广告公司对斯德哥尔摩市的数十个广告牌进行了编程,让其显示无家可归者所需要的生活用品等物资资讯,告诉他们,如何取得帮助。 当气温降到零下7摄氏度或更低时,广告牌便会开始显示附近庇护所的距离、开放时间等一系列信息。

庇护所也许可以解决一时之需,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的帮助,是让这些人回归人生正轨,自己挣得体面人生。

据好奇心研究所报道,耶鲁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迈克尔·罗( Michael Rowe )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为无家可归者提供帮助,需要让他们把自己视为社区共同体的一员——“一名公民“。

那些无家可归的“成功人士”

迈克尔·罗,图源:Yale

迈克尔·罗,图源:Yale

迈克尔·罗与他的团队们将“公民身份”进行了定义,分别包括五个R开头的词语:权利( Rights)、责任( Responsibilities )、角色( Roles )、个人享有的社会资源( Resources )、社交网络建立起的人际关系( Relationships )。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迈克尔·罗将他们的项目称为“公民项目”,旨为让这些无家可归者重拾尊严,重拾人生。

公民项目会为受助者提供一系列实用性培训,包括如何为自己有效主张、公开演讲和解决冲突的能力等。社区服务人员和朋辈导师——他们往往也是曾经的受助者——都会教导和支持“学生”,并给予他们需要的咨询和意见。

通过数个月的努力,与接受常规心理保健的对照组比,该项目的参与者对酒精和药物的依赖度更低,且自我评估的生活质量也更高。虽然在另一方面,受助者的焦虑与沮丧程度也有所增加,好在迈克尔·罗团队陆续收到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因此,也可以更好的投入研究,让受助者可以更好的改善生活。

无家可归的现象,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开篇的那句话一样:“这世上并非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在种种现象背后, 往往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无家可归”这个词的另一面,可能印着飞涨的房租、心理疾病、贫富不均、教育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与原生家庭问题,对待无家可归者,我们怀着一颗平等与尊重的心,在提供帮助时,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毕竟,金伯利在失去住所之前,她在所有人的眼中也是一个雷厉风行的女强人,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金伯利……

参考资料:

[1] The double life of the hidden homeless: “It was really hard to keep going to work”, NewStateman, 2017-12-01

[2] 斯德哥尔摩的这些户外广告牌, 指引无家可归者找到庇身之地, 好奇心研究所, 2019-01-11 

[3] 如何为无家可归者提供帮助?耶鲁大学为他们开展了公民课程, 好奇心研究所, 2018-06-19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