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城市的未来归宿在海平面上?荷兰发展「漂浮城市」,让人们真正与水共存
整理/李沂霖 来源:社企流
当陆地生存面积减少、海平面不断上升,荷兰的建筑师 Koen Olthuis 提出「漂浮城市」的构想,开启人类朝水上发展的可能。
根据BBC 报导,到2030 年,世界上将有60% 的人口会居住于都市,此举将为现有都会区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许多城市也面临气候变迁的挑战——全球约有90% 的大城市位于海滨,很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影响。
为了因应这些变化,一些工程师,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皆表示,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如何建设城市,也许是时候做一些崭新的尝试了。
长期以来,为了拥有更多空间容纳不断增长的人口,城市不断与海洋争地,在新加破,有25% 的城市是建造在填海而成的陆地上;在东京,则有20% 的土地建在人造海岛上;而荷兰更有大片的土地,是在北海填海造陆而来,同时也筑起复杂而精密的堤防,保护沿海城市不受洪水泛滥之灾达数世纪之久。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人开始认为,人类应该停止与海洋的争夺战并与之合作。要解决全球住房空间不足的问题以及面对气候变迁的挑战,可以从「水上」着手。
「我们必须开始与水如朋友般共存,而非总是成为敌人。」 荷兰建筑师Koen Olthuis 说道,他成立建筑公司「WaterStudio」,设计并建造「漂浮平台」作为建筑物的基座,打造「漂浮屋」,计划改善荷兰长期与水争地的困境。
根据荷事生非,「漂浮平台」为中空的混凝土基座,在填入发泡材料后,将房子建造在该基座上,利用浮力承载房屋的重量成为「漂浮屋」。同时,漂浮屋也能利用缆绳与支柱,将房屋固定于岸边或水上,可随着水位升降。而要打造一栋漂浮屋,运用现有的建筑技术即可,房屋的内部结构与一般住宅没有任何差异,并不会大幅影响人们的居住体验。
(WaterStudio 所执行的「漂浮屋」计划。来源:WaterStudio)
起初,WaterStudio 专注于建造单一的别墅或办公室,但Olthuis 相信,他们将有可能以这个方式打造一整座「漂浮城市」。
Olthuis 认为,城市建筑发展应该摆脱过去的「静态」 (static) 模式,改为「动态」 (dynamic) 组合。以往,以陆地为基座的城市为静态的,若不拆除建筑物,就不容易进行更动; 而「浮动城市」则可依据季节或是人口变化反复改造。
Olthuis 以水的冷却效应为例——在炙热的夏天,可透过搬移浮动平台将漂浮城市「打开」,让城市内建筑物间的距离(也就是水道)扩大,有助于冷却空气、降低温度;相反的,当冬天来临时,就将这些空隙缩小,让建筑更紧密,则可以保持城市中的热度。或者我们还能更进一步想象:藉由增加浮动平台,一座漂浮城市将能在旅游旺季时扩增范围以容纳观光人潮,甚至还能拓展出空间接纳难民,待人潮退去后再缩减城市规模。
社企流于韧性城市专题报导时曾提及,开发漂浮建筑不需要整地、开挖与打地基,更不用填海造陆,可以保留原始的水岸环境。如此一来,建筑开发不仅不用破坏生态、与水争地,更能使建物适应不断上升的水位,随之漂浮移动,不因环境变动而受到影响,有效提升城市的韧性、减缓气候变迁带来的冲击。
据Business Insider 指出,在荷兰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低于海平面的地区,而漂浮城市便成了兼具环境友善、适应海平面上升的新解方。Olthuis 更表示:「我们认为,在水上发展的永续性远大于陆上。」
(Olthuis 认为,在水上发展的永续性远大于陆上。来源:WaterStudio)
以往与水争地的荷兰,如今致力于「与水共存」,目前在荷兰已有多处地区发展漂浮屋,其中,荷兰的IJburg 区现为世界上最大的漂浮社区。此外,在全球也能看见漂浮屋的身影,如马尔代夫的「Greenstar」漂浮旅馆以及阿联酋的漂浮清真寺。
Olthuis 这个漂浮屋的点子,为陆地生存空间不足的国家创造了新的可能,也成了人类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创新解方。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