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设计师在上海沉迷种田,说是给乡野做「针灸」
公益
公益 > 创新公益 > 正文

这群设计师在上海沉迷种田,说是给乡野做「针灸」

原标题:这群设计师在上海沉迷种田,说是给乡野做「针灸」

这是BottleDream 第611 次与你美好分享

两周前,上海的城郊的一个村落里,一场庆祝丰收的「大地艺术祭」正在上演。

「哗啦——」

一大杯绿色颜料被泼到了稻田边的小路上,候在两旁的人们将废弃轮胎又一次抱起,朝前扔向地面,让轮胎往飞溅起来的颜料里轧过去。原本呆板灰暗的水泥地就被这五颜六色覆盖得鲜活起来。

从台湾过来的艺术家玩得兴起,索性往颜料地上一躺,听着风抚过稻子的窸窣声,拗出跑起来的姿势,吆喝大伙用旧光碟将他围住。

除了围观和参与艺术家的创作,更加典型的经历是吃上「自然农法」种植的新鲜食物,体验收割稻子、脱谷壳、编织竹器、土窑烧烤等农活,住进普通农家改造的特色民宿,近距离欣赏崇明扁担戏等本地几近失传的表演……

▲晚上的篝火烧烤

这里是崇明岛仙桥村的「设计丰收」农场,距离上海市中心一个半小时车程。

这其实是个「设计师」做的农场。CEO 丁婵原来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学生,创意总监雷炯从意大利留学回来,团队大部分的人都是设计师。虽然听起来像是高级版的「农家乐」体验,但对于农场的创造者来说,这里还是改变农村和城市关系的试验田。

/同济大学出来的设计师,跑去种地?/

7年前,刚结束意大利交换学习的雷炯加入「设计丰收」团队,回上海就跑到仙桥村种地去了。

那时候,全村300多户人家,几乎都觉得这群设计师年轻人,就是城里来的熊孩子,「浪费资源瞎折腾」。

▲「设计丰收」团队

因为这群设计师不做设计,却租了一小块地说要搞「生态农场」,不打农药不施肥,连杂草都不怎么清理,头两年里种下的东西基本上没什么收成。可他们却淡定得很。

「头两年只干一件事,就是『养地』。」 雷炯不紧不慢地说道,就像是说「两天」一样稀松平常。这天中午,她刚给来农场的客人花3个多小时做了一道柴火慢炖牛肉。

习惯了用化肥保障产量的村民们看不懂这群「城里人」的做法。但这群设计师明白,多年耕种下来,这土地就像一直浸泡在农药化肥里,土地本身肥力愈发下降,又反过来导致化肥大量使用,恶性循环之下,种出来的食物也不比从前有营养。他们决定用「自然农法」,把「死土」重新养活。

虽然不被村民看好,但雷炯她们很坚定,相信这样才能让食物回到最自然的生长状态里。三四年过去,村民们发现,虽然这样种出来的水稻个头有点小,却能卖出比普通大米高5、6倍的价钱,不免好奇。「设计丰收」团队于是趁热打铁,请来泰国米之神基金会等的专家们,向村民普及环保可持续的种植方式。

▲自然农法种出来的玉米和毛豆

村民们意识到,这群学生娃娃跟其他做农场的人很不一样,好的方法居然还会分享出来。看着效果好,陆陆续续有一半村民在自己地里尝试。

在土地肥力逐渐恢复的过程中,「设计丰收」团队也拾掇起农场环境来,也租下了三栋闲置的农房,「爆改」成短租民宿,逐渐形成了生态农业、自然创意体验、设计民宿、艺术创作等的集合体。除了年轻人感兴趣,家庭、学校、公司成了主力顾客。

「设计丰收」在仙桥村探索出来的路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有周边村子的人模仿着做「农家乐」,也有开发商打起了主意。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但雷炯他们倒不急也不恼。

「可以说,这样的人和公司在农村越多,我们越开心。」 雷炯的搭档、「设计丰收」CEO丁婵笑着说。

乐观的背后,是「设计丰收」对城市与乡村关系的思考。

/阴与阳,针灸和筋络……

我们在说的是土壤、乡村/

「设计丰收」团队认为,城市和乡村好比人的阴阳属性。而用「自然农法」把土壤养活,就像给它做「针灸」,慢慢疏通筋络。

在团队成立前,这群同济大学出来的设计师做了两年多的学术研究,探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当时,他们选择的研究对象就是仙桥村,因为它就是中国最常见的农村模样:交通、旅游资源一般,也没有特色的文化传统和建筑,一条主干道将村里的农房和农田分隔开来;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就剩下老人小孩守着。

▲人们在「设计丰收」农场看崇明扁担戏

研究一做就是三年,参加的不仅有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师生,还有国际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DESIS Network)的支持,来自芬兰、瑞典、意大利等的学生与专家们加入其中,不仅关注乡村建设,也将城市问题纳入研究。

▲设计丰收曾登上芬兰赫尔辛基设计博物馆

他们总结道,城市和乡村其实可以是阴阳双生、互补的关系,彼此保持特性,但同时也促进资源的置换。他们尝试用设计思维介入城乡发展问题,脑暴出五花八门的想法,驶入探索能够持续运作的商业模式,让城市和乡村都能有更好的发展。

研究的尾声,好些成员提议:能不能把这些想法做出来,让市场检验它的可行性,试试看在农村做的创新,可以怎么样拉起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

丁婵很同意他们的想法。她当时已经做了十几年的景观设计师,本来只是作为外援支持这个学术研究,谁知道「越陷越深」:「我们就觉得别只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了,别只是纸上谈兵,试试做起来吧。」

于是,在仙桥村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国农村里,「设计丰收」开始了创业。路并不好走:村民不理解、资本不看好、在地服务团队一度解散,直到两年前才开始实现收支平衡,现在能实现盈利。

「现在发展稳定了,也在计划把模式拓展到其他农村里。但在养老、健康方面的潜力,『设计丰收』还可以继续好好探索。」丁婵坦言道。

在参加「设计丰收」活动的体验者看来,它的活动和民宿都挺有意思的。它的发展也吸引了本地年轻人的加入,在过去,本地年轻人都宁愿到上海市区开出租车,也不愿回家乡工作。而「设计丰收」的出现,起码给人们提供了另一种发展机会。

7年时间,「设计丰收」给仙桥村带来了改变。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同质化、空心化,仍然是许多中国农村面临着的困境。另一方面,在城镇化率超过57% 的今天,在城市里工作生活的人们愈发难以忍受糟糕的空气、拥堵的交通等问题。

「如果将城市和农村割裂来看,它们各自都产生了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如果你将城市和乡村放在一个系统里考虑,城市问题或许给乡村问题提供了解决机会。」 7年来,「设计丰收」坚持着这样的思路。

「针灸式的可持续设计方略,」 课题发起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这样来形容「设计丰收」想要实现的效果。

在中医里,针灸是一种治「未病」的方式。「未病」指的是症状发作之初,但还没有发展为疾病的状态,如果此时疏通了筋络、活络了气血,就能防病于未然。

「设计丰收」在农村的创新实践,就像针灸在关键穴位的适度刺激来实现对人体经脉的影响一样,「实现对整个社会肌体的调适」。

- END -

问题的另一面,往往是机会

跳出固有框架,找到「关键穴位」

作者| 麒麟

编辑| 高级酷

图片| 设计丰收、serena pollastri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