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获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申遗成功!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获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01 | 申遗成功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获批入选

7月5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获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null

▲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

来源:Ministry of Culture of the Republic of Azerbaijan

世界遗产大会每年召开一次,首届大会于1977年在法国巴黎举行。大会的主要工作包括审议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审查已列入《名录》遗产的保护状况,探讨世界遗产领域治理的重要议题等。随着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入选,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4处。

 02 | 重大意义

我国第一个湿地类型自然遗产

黄(渤)海区域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连片泥沙滩涂,是亚洲最大的潮间带湿地所在地,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EAAF)上水鸟的重要中转站。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包含五个保护区:江苏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条子泥市级自然保护区、江苏东台高泥湿地保护地块及江苏东台条子泥湿地保护地块。

null

▲盐城湿地

来源:Yancheng Broadcasting Television

有别于其他17项自然遗产及复合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是我国第一个湿地类型自然遗产,且大部分遗产地为海域。借助申遗成功的契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必将迈上新台阶。

03 | 保护联盟

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建立联动保护机制

早在2014年10月,申遗的筹备工作便已展开;2019年1月25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区域保护地联盟成立会议暨第一次成员大会在江苏盐城举行,包括阿拉善SEE基金会在内的9家社团组织与17家自然保护地成员出席大会。

null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区域保护地联盟成立会议暨第一次成员大会

会议讨论并通过了《黄(渤)海申遗区域保护地联盟章程》,这也标志着跨地域、跨机构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区域保护地联动保护机制初步建立。

null

▲来源:镜朗生态

成功申遗固然可喜,但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数十年时间,工农业的粗放型发展对黄(渤)海一带候鸟栖息地等生态区域造成了严重破坏,许多鸟类正面临灭绝的危险。基于此,可借助联盟的这一平台,构建大数据平台,研发面向持续变化系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同时加强成员间内部交流,探索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

作为阿拉善SEE守护中国最濒危水鸟及其栖息地的综合性生态保护项目——任鸟飞,目前已在10个提名地开展湿地保护项目,持续推动湿地保护工作落实;同时,《阿拉善SEE任鸟飞优先保护地块名单》已涵盖申遗保护区地块,项目组也将在资源投入上做出相应支持。

此外,任鸟飞合作伙伴“勺嘴鹬在中国”受IUCN专家邀请参与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项目的现场评估工作;深圳红树林基金会已经启动了对勺嘴鹬等黄(渤)海地区最受关注濒危物种的保护专项工作。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到生态保护事业中!

null

“任鸟飞”项目,是守护中国最濒危水鸟及其栖息地的一个综合性生态保护项目。该项目将在2016-2026年间,以超过100个亟待保护的湿地和24种珍稀濒危的水鸟为优先保护对象,通过民间机构发起、企业投入、社会公众参与的“社会化参与”模式开展积极的湿地保护工作,搭建与官方自然保护体系互补的民间保护网络,建立保护示范基地,进而撬动政府、社会的相关投入,共同守护中国最濒危水鸟及其栖息地。在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阿拉善SEE基金会将与红树林基金会共同打造“任鸟飞”项目。同时,该项目也得到了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华东项目中心、深港项目中心,以及腾讯公益基金会与社会爱心用户、企业等的共同支持。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