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教育已经超越了个人情怀,而是社会责任和使命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马云:教育已经超越了个人情怀,而是社会责任和使命

“教育已经超越了我的个人情怀,而是社会责任和使命,是我们必须推动的改革。”昨天,马云在三亚同教育界人士交流时这样说。

1月13日、14日举行的第四届“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系列活动,让全社会再一次将目光集中到乡村教育领域。作为中国最具教育情结的商界领袖,马云探索乡村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背后既有马云深思熟虑多年的公益理念,也包含了实践出真知的方法论。

短短4年,马云公益基金会的4个行动计划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乡村教育组合拳。2015年9月,“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揭幕;2016年7月,“马云乡村校长计划”启动;2017年11月,“马云乡村寄宿制学校计划”试点;2017年12月,“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发布……在“以育为中心,以人为核心”的背后,最终形成了全新的乡村教育模式,而且,可持续、可参与、可借鉴。

据估算,4年来,马云乡村教育计划已累计影响到8万名教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需要长期投入的特殊性决定了“可持续”是核心,这意味着只有授人以渔,培育造血能力,才能真正激发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

马云曾多次说过,中国有几千万的乡村儿童,决定他们未来的是300多万名乡村教师,而决定这些乡村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是中国20多万乡村校长。在马云看来,改变一位老师,就可能改变几百个孩子的命运。改变一位校长,就可能改变一个学校。

人的可持续和机制的可持续叠加,最终将推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可持续。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教育的普惠性决定了社会力量的“可参与”是乡村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

在2017年度乡村教师奖的企业家午餐会上,马云邀请了80余名国内知名企业家,认真探讨如何让中国贫困乡村的孩子们能够就读条件完善的寄宿制学校,此举得到了企业家们的积极响应。

今年,马云公益基金会已经推进5个乡村寄宿制试点落地,并结合乡村学校实际情况,将模式标准化、可操作,让企业家和社会各界可以加入进来,

“我们不是主管部门,解决不了系统的问题、体制的问题,但做事情不要怕小,做得越具体越能做出事情。我们从一个一个的点上做出示范,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一起改变。”马云说。

通过社会化协同,养成连接善意连接资源的能力。借助于阿里巴巴经济体的平台和连接能力,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共同参与到教育脱贫事业中去。这些都有助于发展乡村教育和乡村振兴。

“要独树一帜,又要如出一辙”,教育“有教无类”的普惠性决定了“可借鉴”是乡村教育和公益事业长青的根本。

基于互联网和技术的驱动,不止于具体脱贫项目的一县一策,更在于从中探索和凝练成可供参照的,具有普适价值的经验,模式和方法论,这也是“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的体现。

“我们要建立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这样一套新公益模式。商业手法就必须有3个导向:结果导向、效率导向、公平导向。”马云说

4年来,马云的乡村教育完成了从人才培养到学生生活起居建设的系列项目。此次颁奖典礼上,马云倡导的乡村寄宿制校舍样板间亮相三亚。经过一年试点探索,马云公益基金会推进改造的乡村寄宿学校新模式已经标准化,百名企业家今年深入探讨了这一模式的推广和复制。

教育是人类的马拉松。在马云眼里,推进乡村教育同样是一场马拉松。“不在意你跑多快,最在意你跑到头。我们不追求多大规模,更看重结果和可持续性。教育理念要真正有引领性,要让大家能去借鉴和参考。”马云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