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公益讯 2018年12月9日,由凤凰网主办,凤凰网公益承办的“行动者联盟2018公益盛典”在北京举行。盛典首先举行了“连接、共益、可持续”高峰论坛,在圆桌论坛中,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艾路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北大光华·益行者项目学术主任张圣平,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副总裁马旭,女排奥运冠军、惠基金发起人惠若琪作为论坛嘉宾,围绕“商业向善的路径选择”进行观点交锋。凤凰网副总裁、总编辑邹明担任主持。
主题论坛“商业向善的路径选择”
艾路明认为,企业发展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通过商业的力量来从事公益,从事慈善。他自己也一直致力于借助商业的力量实现公益的可持续运作,从而实现商业与公益的融合。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艾路明
张圣平对商业向善的实现路径提出了八个字:“遵纪守法、匡扶正义。”商业向善要从企业经营管理的遵纪守法做起,善待员工、货真价实;企业家要担负起匡扶正义的社会责任,“成为一道光,照亮更多人”。这也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益行者项目的愿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北大光华·益行者项目学术主任张圣平
马旭诠释了保险与公益的关系。他认为购买保险的人是在做一种互相的帮助,大家共同集资抵抗某一种风险。在保险行业成立之初,互为所谓利益享受方的机制就已经存在。
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副总裁马旭
惠若琪谈到了商业与公益的边界问题。她认为商业是市场的一个双向选择,不应该打着公益的旗号绑架它的合作伙伴,公益也不能因为这个商业利益的驱使而低下头来,二者要有界限区分,不能降低相互之间的价值。
女排奥运冠军、惠基金发起人惠若琪
以下为对谈实录:
邹明:大家下午好。刚才两位老师的对谈是极为精彩,我们接着谈善,商业与慈善,商业与公益。我这边压力很大,去年徐老师有一本书——《公益向右,商业向左》影响很大,从去年到现在,关于商业向善的讨论还在进行。什么叫做商业?什么叫做善经济?商业组织、商业企业如何做好公益?我们接着来讨论这个话题。虽然只给我半个小时的时间,基本上和《新闻联播》的时间一样,但我想四位嘉宾也一定会谈得十分精彩。
接下来有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北大光华益行者项目学术主任张圣平教授,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艾路明先生,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副总裁马旭,女排奥运冠军、惠基金发起人惠若琪小姐。
第一个问题给艾路明先生,您是企业家,旗下有六家上市企业,但您在公益和慈善领域做过很多事情,包括您有很多重要的观点也引起了讨论,其中您说过做公益可以发生在企业发展任何一个阶段。作为一个初创企业做公益,不管刚才两位老师怎么样解释,一般的人的理解,做公益就是奉献,作为企业还要拿出钱和人力来做,你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也引起了很多商业企业老总们的探讨。你心目中的商业向善有哪些路径可以选择?是否可以延长到所有的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
艾路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企业发展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通过商业的力量来从事公益,从事慈善。我想在我们自己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20多年前,我们企业还很小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到农村去帮助一个贫困村,一步一步地让它走向富裕。今天,我们企业已经逐步成长起来,我们依然在推动着不同领域的公益行动。这个意义上来说,在企业发展地任何阶段都可以从事公益,从事慈善。在这里我想特别说的是,作为一个企业,去年说的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商业向左、公益向右。然而我觉得这其中有一点不同的意味,其实是商业更右了,带动着公益向右。公益更左了,希望带动商业向左。不是商业主动向左,而是商业更向右,从而导致公益向右。
为什么这样说?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有一个宗旨,凝聚企业家精神,留住碧水蓝天。什么意思?在于希望我们有更好的蓝天白云,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商业办法推动这样一个目标的实现,我们在很多项目里面都是通过商业办法保证一个项目的可持续进行。通过环境的保护,让更多老百姓受到好处,从而让老百姓愿意保护环境,通过这样一种循环推动当地的环境保护。
邹明:下一个环节我想给张圣平先生,您一直提倡金融向善,在北大光华也有一个公益组织叫做益行者项目,我不太了解这个益行者项目是什么样的项目,如何进行公益项目的研究和开展?
张圣平:谢谢主持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14年启动了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在面试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过不了国家考试,但他们需要公益管理方面知识,因此我们做一个非学历的社会公益管理项目,起了个名字叫“北大光华·益行者”。我想说,商学院教育不是为企业谋求个体利益,而是让商业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如何突显企业自己的贡献而进行的教育,特别是企业家的三观教育。对于商业向善的实现路径,我想有八个字:“遵纪守法、匡扶正义”。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不能泛泛地讲商业向善的路径,这没有统一标准。首先,像在座的各位,以艾总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家参与的阿拉善,已经是作为楷模的社会公益的企业家组织。而当前的许多企业家远没有达到“尽职尽责”,他们应该从善待员工,把服务和产品做好,不做假,经营管理要遵纪守法开始做起。这就是企业对内应该遵纪守法等经营管理。其次,为什么是“匡扶正义”?这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是对引领商业界从善的这样一批优秀企业家而言的,他们肩负着对外在社会环境的“匡扶正义”。虽然我们是法制社会,但我们的法规、纪律、政策,特别是很多地方政府的实施过程中的手段并不那么善,需要企业家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去匡扶一部分正义。这对我们的社会法制以及其他企业家的教化、官员的教化、民众的教化起着引领的作用,这是我简短的观点。
邹明:我的理解是,这个项目是为企业家设立的,是教育企业家如何向善的,从心灵到行动。
张圣平:对。这个项目是想促进企业家与公益界人士融合在一起,跨界合作,让公益组织学习企业的做事效率,让企业把善行、社会责任纳入到自己的战略和文化。我们知道阿里巴巴在用科技助推善行,这是很大的公益。科技进步一定推动社会公益的发展,这都是实施技术手段,会在不断变化之中,但大爱和善是不变的。开个玩笑,我们希望别让人觉得商学院穷的只剩下钱了,何况没有多少钱。所以我们倡导这样一个大的教育和交流平台。
邹明:好,现在问到企业家马总,我们多年的合作伙伴。马总是做保险的,保险一般给人印象不就是赚钱吗?到处忽悠别人,赶快买我的保险,把我把你的钱赚了,然后再回馈社会。马总的这个企业,中英人寿已经做了九年的公益活动,他们有一个项目叫做星星点灯,关爱留守儿童项目也是我们很好的合作伙伴。作为企业,作为人们印象中很商业化的企业,为什么做了将近九年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项目?
马旭:邹总编辑,每次提问都非常尖锐、非常深刻。白岩松老师以及何日生从广义上,甚至利用经济学供需原理把这个公益做了很好的诠释,从理论上解释了我们这个问题。中国不是保险发源地,欧洲是发源地。保险实际上是相互支持的存在形式,大家共同集资抵抗某一种风险。成立之初,互为所谓利益享受方的机制就已经存在了,我庆幸在这个行业里面,它的存在对于企业以及企业团体甚至从业个人在公益这些方面都有非常好的一种指导和支持的作用。
有一个实际的例子,今年年初我们一个分公司的经理,太太和一个四岁的女儿吃完了晚上饭出来散步,路边上停了一个车,车上一个18岁的小伙子因为刚刚开始开车,时间不长,挂错了档,踩错了油门,一下子把这个小孩撞死了。从保险行业的角度来说,通过这件事情我又可以看清楚另外一件事情,本身这个事情是灾难性的事故,往往就是两个家庭都毁了,一方面是我们这个同事太太重伤,到现在还是截瘫,小孩去世了。对方因为出了这样一件事,对家庭整个经济负担都非常重。万幸的是,这个小孩的家庭也是买了足够的保险,这样一方面给自己家庭没有造成特别额外经济负担,特别重要的是,我们的同事他自己也认为,这笔钱尽管只能弥补太太治病一部分的费用,但拿得心安理得。不是因为我有一些灾难而去拆散了一些家庭才得到的。这对于总体从业人员以及企业都有很深的启示。
中英人寿,卖方股东是一个有300多年经验的企业,他们一直关注儿童,让小孩不要在外面失学,帮助他们上学。五年前和邹总以及池总共同探讨这个项目,我们也特别高兴加入到其中,对于企业,包括我们客户以及监管部门和我们自己的员工,都带来了非常正向的影响。
邹明:谢谢马总。下面一个问题我想问惠若琪,您作为一个世界冠军的获得者,现在基本转型,也成立了一个惠基金。你作为一个公益基金发起人,作为这样一个企业的领导,你是怎么样理解商业向善的?在整个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你是怎么样克服的?
惠若琪:首先是遇到过一些一开始不是很理解的事情,以前没有接触过。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和一些企业讲到我们最近做的事情,希望得到的帮助。很多企业一上来就问我,回报是什么,给我问住了,这是我之前没有做过功课的。延伸到之前所说的《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关于公益的书籍。其实现在很多人对这个话题很敏感,就是觉得商业可以向左但是公益不能向右,我们只是想学习一些中间运作手法,比如说商业是什么,需要有一个生产力换取利益,需要一个产品来面向市场,来获取收益等等。
公益,听起来可能是一味的给予,但是要做可持续的事情,必须有东西进来,才能够有东西持续地出去。所以在做公益的过程中,我们怎样能够找到一些可以创造出来的价值,让这些价值去获得更多的资源,把我们的公益做的更大?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也是我现在学习的一个方面。
邹明:您是亲自去募捐?
惠若琪:对。亲自参与。
邹明:很了不起。下一个问题问张圣平教授。刚才的白岩松老师以及何教授也提到,不要一谈公益就是给钱给物给人,善经济是造福全人类的,有一个问题想抛给您,人类已经进入了AI时代,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很多高科技商业利益的公司,为了商业的最大利益,不断地科技高峰中前行,甚至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最近有一个问题,我们国家出现了基因编辑的孩子,这个幕后可能就是一个商业利益的驱动。我想问,在高科技时代,作为一个面临未来,造福于全人类高科技企业来说,一个企业家如何体现他的善经济?如何以一种善的精神去做好未来的科技开发?
张圣平:这确实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件事情,那个人也已经出来道歉了。基因编辑这件事情是我们世界观的一个拓展,我们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与此相连,但不一样。
无论科学技术怎么样变化,人们的大爱和善念是变化不大的。如果你用了这样一个高科技的东西,对人类有其他风险和后果,这个时候是需要讨论、需要社会达到伦理上的一致才能够行动,有一些科学技术为人类谋福利是没有问题,但是有一些需要谨慎。科学家不能打着一个善的名字做不善的事。善举有可能引发恶念,这是我们在做善的时候应该引起警惕的事情。
邹明:下一个问题抛给艾总(艾路明),您认为我们在这个商业过程中做公益,公益和商业之间的边界在哪里,有矛盾吗?这个边界怎么样掌握好?包括张主任所说,这个边界怎么样达到?就是为了救孩子,非得做这个手术不可,但是所有人都在骂我,这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企业打着善的企业做公益,做商业的开发,这个边界在什么地方?怎么样掌握的更好一点?
艾路明:所谓商业,主要是在市场上把稀缺资源效率最大化,这是通过市场的能力来实现的。如果用这样一种观点来看企业的话,企业毫无疑问是不断的向右,因此带动着公益也向右。也就是说,从过去单纯做捐款做慈善,到今天我们希望这样一种公益的行为在某一个社会事件的关注,对某些弱势群体的关注可以得到改善,是通过不断的有可持续的办法来推动着这样一个问题的解决。而可持续的办法,核心是让这样一件事情有不断的能力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商业是更向右的,从而也带动着公益也向右。
反过来说,公益从最早的意义上来说,是为解决某些问题进行捐款,花出时间、精力,像这一类的事情如果只是单纯从心理上,从个人的某种心理需求上、人性的需要上解决当然是不断的向右,并且这种左还会反过来影响这些从事商业能力提升的人,让他们认识到正是对于社会不同问题的关注,非商业问题解决的问题的需要,引导着商业人士向左边来的更多一点。在商业的过程中逐步在很多领域可以实现商业和公益的融合。
邹明:下面问一下惠若琪,很多企业找你代言,包括公益代言和商业代言。我想问您,如何平衡公益代言或者是商业代言的界限?
惠若琪:这是两个平行线,没有相交的余地。首先我们要做的是遵纪守法,其次在这个基础上,公益是我的一个选择。商业其实是市场的一个双向选择,不应该打着公益的旗号绑架它的合作伙伴,公益不能因为这个商业利益的驱使而低下头来,这是有界限要区分的,也不能动摇相互之间的价值,降低相互之间的价值。两点需要注意的是:一是需要规范的规则来界定双方,每个人心底还是要有一个底线。其次,不管走到多远都能够不忘初心。
邹明:若琪谈得好,所以要有一颗火眼金睛。下面我想问一下马总,作为一家保险公司,你们有没有想到商业品牌和公益之间的关系?
马旭:又是一个好问题。保险这个行业它的特殊性,实际上大家看到的某一个保险的产品都是在某一个框架之下,所有购买了这种产品的人在做一种所谓的互相帮助。保险的产品因为受到监管部门和各种的要求,包括投资的要求、数字的要求,不可能出现想象中的,一百块钱的成本卖一千块钱
对于这个公司来讲,本身也是一个保险的行业的一员,做公益和我们做本身的主业,从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这也是决定了我们和凤凰网持续了五年的合作,累计到今年是第九年了,在这些方面投入大概也有几千万。这些一方面不断给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些特定儿童一些帮助,另外提升自身员工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在这一点上,不客气地说,中英人寿在市场上的口碑非常好,无论是从保监会的技术监管上,我们可以排在第四名,包括在整个处罚、违规上,确确实实少而又少。这些都和全体员工充分地参与到这些慈善的活动当中,是密不可分的。
邹明:谢谢马总。还有一个问题是给张老师(张圣平),您在学校建立的公益项目,您是那些企业家的老师,你们有很多的聊天,谈到很多公益以及慈善项目。通过他们沟通交流,您是否发现他们在公益项目有全新的创新?哪怕还没有实践的,有什么新的想法?
张圣平:这个问题把我问住了。光华管理学院的EMBA,几乎每一个班都有公益活动,有的做一个学校,大部分就是做慈善。我认为慈善不一定是公益,有的时候到西部做一个学校,是使一部分人收益,但是有的同学建立起了一种联盟类的东西,去共同守一个东西。我特别欣赏像艾总(艾路明)他们做的阿拉善,这是一个平台,这种有组织的东西,有主体的东西,有楷模的东西,会引领着一部分的企业家。我知道他们的行为已经引起了很多地方政府特别的关注,动机有一种是高尚有一种是利益驱动,总之在这个过程中,艾总(艾路明)一定会有很多的感受。我想说,创新是一个群体的创新,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企业家包括演员、运动员等,根据不同的方式走上公益和创业之路。他们有爱心,只是有时候不知道模式在哪儿,作为商学院,作为企业家的平台应该广泛地跨界。益行者最早的口号是“创益无界,行者无疆”,后来改为“成为一道光,照亮更多人”。我们提升了一些,更看重跨界和境界,跨界可以找到超乎寻常的模式,境界让生命更有意义。
邹明:谢谢张教授。最后一个问题问艾总(艾路明)。习近平主席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贫。中国消贫对这个世界是一个伟大的贡献。我们已经到12月份,马上进入到2019年,2019年很多商业企业都加大力度扶贫。扶贫也需要创新,请问艾总,在扶贫的道路上您以及您的企业有什么创新的建议?
艾路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正是在这一点上推出了很多创新的思路,我们提出了在缓解贫困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在保护好环境的同时让贫困问题得到解决。可以看到,凡是风景秀丽的地方,当地民众的生活比较贫困,他们希望更快地富裕起来。这就存在着一个问题:对于山区的云南,我们希望保护好边境。而对当地老百姓来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这个树砍倒,春天的大雨顺着山沟把这个木头排出来,这个木头是致富的关键。但是保护金丝猴是保护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如何让这两件事情得到平衡,既可以通过保护好金丝猴保护好这里原生态的环境,又可以让当地的老百姓致富?这个时候阿拉善企业家提出,我们跟科学家一起找到一个办法,利用好当地的环境,让老百姓致富。他们推动了当地科学家在喜马拉雅蜜蜂的养殖,通过喜马拉雅蜜蜂在这样一个滇金丝猴活动区域的养殖,让老百姓不去砍伐树木,来养喜马拉雅蜜蜂,通过喜马拉雅蜜蜂可以获得很好的蜂蜜,这种蜂蜜到市场上获得很好的收益,这种收益反过来使他认识到,如果离开这个好的环境,喜马拉雅蜜蜂不可能产生好的蜂蜜,因而它的收益降低,所以农民主动保护好这个环境,而他对这个环境的保护,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金丝猴的保护,推动这种循环既可以致富又可以保护当地的环境,当地环境保护的更好,老百姓致富的动力可能性更大,企业家在这样一个扶贫、保护好环境中,用一种市场的创新的办法来推动着环境保护和缓解贫困。
邹明:我们的讨论就结束了,也谢谢台上四位嘉宾你们精彩发言,我们还在下面继续研学以及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