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在和在家中的471名受资助的学生档案。
赵在和,男,中共党员,出生于1934年8月。
退休15年来,赵在和始终以救助农村贫困学子为“职业”,2000年5月,被全国关工委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7年1月,获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首届湖南慈善奖。2007年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和“中华慈善奖”。2009年2月,在湖南省慈善大会上,获首届“金牌义工”称号。
赵在和退休生活的主题,不是打门球,不是含饴弄孙,不是利用专长赚钱,而是当一名慈善月老,一名扶贫助学义工。每天,赵在和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翻山越岭,走街串巷,考察贫困学生情况,募集助学善款。15年来,他共计花费了3418天时间,行程12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周),为800多名贫困学子募得善款232余万元,救济棉被、学习用品、雨具及衣服8000余件。也许,与那些家大业大的慈善家相比,这些数字并不惊人,但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休老人,却犹如细针挑土,燕泥筑巢,一分一厘都来之不易。
赵在和有一个14字的劝募秘诀:“嘴甜、腿勤、头硬、心宽、脸厚、眼明、性缓”。为了找人募捐,他可以从早上8点等到中午12点;为了广募善款,他悉心收集湘潭籍各级干部和知名人士的信息,精心编制了工作“联络图”;为了解贫困学生的真实情况,他经常“内查外调”,确保所资助学生是“墙上奖状贴得满,碗柜里面油盐空”的特困优秀学生。
为了不影响家人,他在县城租了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慈善工作室”,门框上用粉笔写着“赵老家在此”:小屋内有用了29年的电风扇一部,木板支起的床铺一张,另捡来茶几一个作办公桌用。几年来,他经常整天骑车几十公里跑农村,曾在韶山灌区连人带车翻下沟渠,还有一次在夜宿山村时不留神掉进粪坑。
“人家给我多少钱,我就给学生多少。”他制订了严格而明晰的慈善档案。他劝募的资金,都通过“一帮一”的方式,送到受助学生手中,都有受助者在“学费到位清单”上签名。赵在和不但不染指一毫善款,就连他作义工的工作经费,都是从自己的退休工资里开支。他每月退休金933元,有333元用作工作经费。
工作上赵在和克服了重重困难,始终没有退宿。去贫困大山区,被狗咬、被蚊子咬、被各种小虫子咬、乃至跌伤都是经常遇见的事情,开始阶段找单位求助,“冷脸挨热脸”也时有发生,却从不计较这些。下乡时,稍近一点的地方就骑单车,13年来被盗去单车2台,骑坏旧单车3台。2007年9月,省委书记张春贤在一次欢迎会上特意走到赵在和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老大哥,你骑单车搞扶贫助学在全省出了名,我自掏腰包赠送你一台全新的。”
2008年4月,中南海紫光阁,“中华慈善奖”颁奖期间,国家民政部领导向回良玉副总理介绍说:“赵在和是我们这次表彰的10位慈善奖中的一位平民慈善家”。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公益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公益",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侯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