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这个小区,33位老人做了同一个约定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新华全媒+丨这个小区,33位老人做了同一个约定

自动播放

新华社合肥7月7日电(记者刘方强、韩旭)生命只有一次,人们或许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在安徽省合肥市邮电新村小区,自2002年以来,33位老人相继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希望为社会做出最后的贡献。

合肥市邮电新村小区部分遗体捐献志愿者合影。新华社记者刘方强 7月5日 摄

时间回到2002年,82岁的老人吴朗因为胃癌走完了人生的旅程。按照老人的遗嘱,家人把他的遗体捐给了当地医院用作医学研究。

“住院的时候,医生就曾宣传过,去世后可以把遗体捐给医院做科研。”吴朗的妻子马毅兴回忆说。“当了解到这个情况,他当即就同意了。死后还能以这样的形式为社会做点贡献,觉得很有意义。”

就这样,吴朗成为邮电新村小区遗体捐献的第一人,他的行为也逐渐影响到家人和身边的朋友。在帮助其打理后事的过程中,邻居吴荣坤了解到遗体捐献后,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愿。

“捐献遗体是好事,如果器官还能用,就可以帮助其他人,也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如果不能用了,就给医院做解剖,为国家做贡献,还能减轻孩子们的负担。”吴荣坤2006年也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

吴荣坤的老伴是学医出身,对遗体捐献有所了解,所以能理解这个想法。2011年,她也主动申请了遗体捐献,并且还发动同学,后来有不少同学也加入队伍中来,大家成立了遗体捐献志愿者小组。

吴荣坤(左)和老伴汪桂兰一起展示志愿捐献遗体(器官)荣誉证书。新华社记者韩旭 7月5日 摄

2013年,这支队伍已经发展到15人左右,当地红十字会专门为他们授牌成立了“红十字爱心社”,吴荣坤成为队伍的带头人。

“早些年,许多人思想保守,对死亡和遗体捐献比较忌讳,不像现在这样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83岁的吴荣坤说。

关于遗体捐献,朱秀芳老人一家就曾经历过比较漫长的接受过程。退休时,她和老伴陈清秀就决定要捐献遗体。2009年,老伴得了老年痴呆,需要两个女儿在捐献表上签字时,女儿并不同意。

朱秀芳与两位女儿僵持了一段时间后,女儿终于松口,同意父亲去世后捐出眼角膜。

“他的愿望是捐出整个遗体,眼角膜可以捐出去帮助别人,遗体可以用来做医学研究。”为了表示决心,朱秀芳自己也签字加入了遗体捐献的队伍。

“这样别人就没办法说我对老伴‘狠心’了,因为我自己也捐了。”朱秀芳说。最终女儿接受了二老的愿望,在捐献表上签了字。2013年,陈清秀去世时,其遗体捐献给了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收站,兑现了其生前承诺。

经过大家的口耳相传和媒体报道,现在“红十字爱心社”被更多人知道了,队伍也不断壮大,先后有33名志愿者签下遗体捐献承诺书,其中17人为中共党员。他们当中最大的92岁,最小的52岁,其中有8对夫妻,已有4人完成捐献。

吴荣坤(左)老人在查看遗体捐献志愿者名单。新华社记者刘方强 7月5日 摄

那么遗体捐献后,后人该如何祭奠?

据了解,合肥有个大蜀山文化陵园,里面树了一座石碑,遗体捐赠后,相关部门就会把捐赠人的名字刻在上面,清明节时,后人可以去陵园送花瞻仰。

石碑上的第一排,就有启发大家走上遗体捐献这条公益之路的吴朗的名字。

据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收站副站长付杰介绍,截至2021年7月6日,安徽省已办理登记遗体捐献志愿者约12000人,已接受捐献遗体1200人左右。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