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公益沙龙:垃圾分类牢记6R法则,别让法律和个人对立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凤凰网公益沙龙:垃圾分类牢记6R法则,别让法律和个人对立

垃圾分类,一个让全民沸腾的话题。上海市民执行得如何?佩奇记忆法准确吗?为什么北京上海成都各地垃圾分类标准不太一样?立法效力有多大?

7月11日,凤凰网公益沙龙邀请上海虹口新时尚垃圾分类事务所主任、上海虹口区人大代表杨园,台湾慈济基金会文史处主任、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何日生,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罗丹,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和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公益慈善与非营利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马剑银,就此展开讨论。

杨园为“干湿垃圾”分法正名,“不是凭空想象,后端处置决定前端投放”。若要有效推进分类行动,专家们纷纷为实操支招,认为“清净在源头”,公民意识培养是关键。

对于让部分人抵触的分类立法,马剑银教授强调,垃圾分类主体是个人,别让法律成为对立面。

讨论沸沸扬扬,上海推行得怎么样?

本次沙龙由凤凰网公益主编孙雪梅主持,沙龙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抛给了来自上海——垃圾分类执行风暴中心的上海虹口新时尚垃圾分类事务所主任、上海虹口区人大代表杨园。

7月1日,被称作史上最严格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行。它规定,个人违反条例可能被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单位违反可处高达5万元的罚款。不少网友纷纷调侃:“没有想到我竟然有一天为了垃圾分类感到头秃”“垃圾分类的好处是让我不太想吃外卖了。我以后会尽量把厨余吃掉的……”更有新闻上了热搜——女子拒绝分类垃圾,当场掐晕志愿者,已被拘。看似全民困惑,似乎也帮助了上海垃圾分类的宣传。

杨园用“平稳过渡”,形容过去一周多这个城市的整体状态。“在此之前上海做了很多宣传工作,条例实施期间,起码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群是能够自觉在家中进行垃圾分类的,当然还有小部分人的生活习惯,不是一周就能够很快被改变的。”

早在20年前,北上广深等地区就开始试点垃圾分类,此次上海重启分类行动,杨园分享的城市经验是,提前开启多方造势工作。“宣传先行一步,然后立法跟上,把对垃圾分类的考核纳入政府工作,尤其是社区,全居委会动员、全小区发动,所有的工作基本上都和垃圾分类挂钩。”

垃圾埋无可埋 还觉得垃圾和你无关?

和日常生产抓高产量相反,生活不需要垃圾高产,沙龙现场分享了一组有关垃圾产量的数据。据报道,我国生活垃圾年产量超过4亿吨。有600多座大城市中,三分之二陷入“垃圾围城”,更有四分之一的城市已经没有了堆放垃圾的合适场所。

正在做垃圾管理条例草案意见征求的成都,未来也会像上海一样进入强制的垃圾分类时代,来自成都的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罗丹透露,这个城市的垃圾产量已经远高于填埋场可负荷的体积。“成都的长安生活垃圾填埋场,西南第一、全国第五,负责处理来自主城区和部分郊县的生活垃圾。原设计日处理4000吨,现日均8000吨,高峰破万。即便除了卫生填埋,还配有好几个垃圾焚烧发电厂,成都这座城市面对的生活垃圾处置压力也是巨大的。”

“成都是典型的现代城市样板。”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详细介绍了垃圾围城的危害。“大概二三十年前,我们城市的建成区规模还不大,大家觉得只要垃圾被清走、在眼前消失就可以,时至今日,城市、人口不断扩张,垃圾埋无可埋、烧无法烧。

因为有过在垃圾场周边和居民同住的经历,张伯驹难忘混合垃圾填埋不当导致空气恶臭的难忍。“半夜总会咳嗽醒,腐烂的垃圾会产生渗滤液污染地下水,还会在缺氧的环境里发酵产生大量可燃气体,随时引发地下垃圾场的爆炸,因此需要用专门管道抽出,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恶臭扰民。而原本这些厨余垃圾或是湿垃圾,是可以被恰当回收成为肥料的。”

除了污染环境、危机公众健康,张伯驹举例,垃圾不减量不分类的又一个危害是影响城市间关系。“北京、深圳等很多城市的一些垃圾填埋场的大坑装满后,通常不会封场,而是修建一个坝,或在四周修筑一道墙,用于储存更多的垃圾。这样的垃圾填埋场里,垃圾表面远高于城市地面。几年前深圳就有填埋场出现过崩塌的情况,大片垃圾流出,造成社会紧急事件。”

而在台湾刚推行垃圾分类时,也发生过类似的边界冲突。台湾慈济基金会文史处主任何日生回忆,台湾1991年开始推行自主分类,如塑料瓶和纸分开,“但刚开始推动的时候很不容易,偶尔邻居会把死掉的猫和老鼠或床垫都堆在下面一起送过来。经过很长时间的规划和社区教育,现在全台湾各地都在做垃圾分开,包括政府定时定点的收集措施。目前全世界大概有二十万个慈济环保志工,他们能够把塑胶袋分成13个种类,普通人如果无法分类,可以交给当地的环保站。

分类法太难记 为什么要分干和湿?

继上海之后,成都、北京等城市也将执行垃圾分类,然而各城垃圾桶的颜色、叫法各有不同。比如绿色桶,成都叫餐厨垃圾、北京叫厨余垃圾、贵阳叫易腐垃圾,无论大骨头、鱼刺,都放这个桶;而红色有害垃圾、灰色其他垃圾、蓝色可回收垃圾,这两个城市是一样的。听起来辨识度会高于上海市的“干垃圾”“湿垃圾”。

北师大法学院副教授、公益慈善与非营利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马剑银同样表达了一些疑问。“这些分类法,主要是为方便专业的垃圾处理员在后端做处理,但从垃圾投放者的视角,就会傻傻分不清垃圾干和湿,因此上海的分类表述,对投放者而言没有北京、成都等地友好。”

“这是后端决定前端,如果没有后端的处置,前端的垃圾分类意义也不是很大。”杨园补充,干湿垃圾的分类不是凭空想象。湿垃圾最终要去沤肥或产生其它生物气碳,进入后端处置时会被投入大型搅拌容器。硬物体比如大骨头,会损坏搅拌刀头,所以前端分类时要求市民分开投放。

面对网友的困惑“是不是以后就别去上海了”,来自成都的罗丹总结了两句话,“活到老学到老”“入乡随俗”,了解垃圾分类背后的逻辑,就会发现其实也没有太大区别。

来自台湾慈济基金会的何日生透露,论垃圾的社区分类,台湾更细,玻璃瓶、铁罐、纸类、塑胶、厨余、旧衣服、家具都会分开投放,“就是不断进行教育,这是必需的,否则垃圾围城就会越来越严重”。

谁的垃圾谁负责 消费前多问“我需要吗”

专家们的讨论,透露了垃圾后端处置逐步规范化,所以前端对于市民投放的意识培养、操作习惯,显得尤为紧迫。

自然之友等公益组织过去曾在部分城市发放积分卡,鼓励社区分类垃圾后换取小礼品,但这并不容易推行下去,张伯驹总结经验,公益组织没有源源不断的财力,无法通过礼品刺激居民分类垃圾,所以不论推动者是公益组织还是政府,这件事都必须落实到公民责任,“它的长期执行绝不能依赖于小恩小惠”。

“推行分类,首先要让市民了解垃圾主体是他们自己,不是别人。”罗丹举例,很多人认为买一个垃圾桶,就能做好垃圾分类。成都自2000年至今,每户每个月都会交8元垃圾处理费,大家默认钱交出去,垃圾分类就是政府或其他部门的事了。“但实际不是这样,我们交的钱完全不足以支付后端垃圾清运等环节的费用。所以谁产生谁负责,产生多少就付多少钱,这是未来各个城市都会面临的趋势。”

“3R法则是全球对待固体废弃物最核心的概念。观念上,希望大家都能记得3R或6R法则,在每一次消费行为前多一秒思考。”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作了详细解释,Reduce减量、Reuse重复使用、Recycle可回收、Rethink重新思考、Rot腐烂、Refuse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

“其中,3R首先是Reduce减量,即‘别让它成为垃圾’;其次是Reuse重复使用,所以环保人士都随身带着水杯、手绢、购物袋,或是筷子和饭盒;最后Recycle是注重物品的可回收。在此基础上,有人提出6R,前端消费层面增加Rethink重新思考的心理环节,多问一句这个东西是不是真的需要;后端加上了一个Rot腐烂,因为有些垃圾可以堆肥,很多餐厨垃圾可以通过堆肥以及其它资源化的方式再度资源化,成为改善土壤的肥料;Refuse,就是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

何日生补充,慈济在台湾有一个说法“清净在源头”,两重含义。一是餐桌文化,没吃完的尽量吃完,多使用公筷母匙,方便餐后打包,让厨余在前端就减量;二是市民在家中就做好第一步的垃圾分类,再精准送给回收站,提高志工回收效率。在人口量和成都类似的台湾,垃圾分类推行近30年,何日生说,台湾如今已很少有垃圾可烧,很多焚化炉关停。除了Reduce,他们更看重Reuse,比如塑料瓶回收后,重新抽纱再造成毛毯、衣服等物品。

他建议,社区和学校可以从孩子开始培养分类意识。“孩子学会后会盯着父母,这更有效,比如我的孩子就会盯着我,所以陪伴、教育和参与都很重要。”

人是垃圾分类主体 不是法律治理对象

除了意识培养,上海之后还会陆续有城市征求关于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修订的意见,效力有多大?研究法学的马剑银教授持保留意见。

他强调,法律不是万能的,其主要功能是为了确定规则,而不是用来治理甚至是惩治老百姓的,最重要的是规则清晰促进公民个人意识提高。“我们现在有些舆论宣传是把个人和法律推在对立面,片面强调公民违反垃圾分类之后的罚款与惩治,这是片面理解法治精神。法律是用来给垃圾分类制定规则,公民是垃圾分类的主体,并不是法律治理的对象。”

最后大家普遍表达了对上海此次强制执行垃圾分类的祝福。“垃圾分类有益于人的生命健康、提高饮食和生活品质。希望它可以从一种行为变成我们长久的生活方式。”

>>划重点  佩奇记忆法准不准?

Q:厨房废油属于什么垃圾?

A:厨余垃圾。但是原则上我们就是直接倒掉,不要放到厨余垃圾里面,因为放入厨余垃圾的话剩余液会非常多

Q:电池是有害垃圾吗?

A:蓄电池是有害垃圾,但1号、5号和7号电池就属于干垃圾,因为它们低汞或无汞,所以不再属于有害垃圾。

Q:牛奶盒似乎是复合材料做成的,属于什么垃圾?

A:属于可回收物。

Q:佩奇法则准确吗?

A:它对于一个垃圾小白,还是有帮助的,但如果做进一步了解,就会发现还是有些不合适。比如枯枝落叶,如果是家里的花草,属于湿垃圾,但如果是马路上真正的枯枝落叶,就不属于四类中的任何一类,因为它不是生活垃圾,有自己的处理渠道。

Q:临时去上海出差的我该怎么办?

A:上海市推出了官方的小程序二维码,有疑惑的朋友可以随时扫描查询手里的垃圾往哪投。

专家提示:分类标准是会动态变化的。随着后端处理的技术改变和产业发展的情况,可能随时有更新,比如曾经有害的电池,现在大多数属于其他垃圾或干垃圾,又有的技术可以让电池再资源化,所以可能有会成为可回收垃圾。

有关现场讨论的更多干货和视频资料,欢迎关注“凤凰网公益”微信号、凤凰新闻客户端,后续将陆续发布。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