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记者4年追踪140位留守儿童:他们应该被看见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知名记者4年追踪140位留守儿童:他们应该被看见

本文授权转自:一条(ID:yitiaotv)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袁凌,46岁,非虚构写作,

记者出身,特稿成名。

他写矿难、写地震、写SARS后遗症、

尘肺病、写奴工基地黑幕,

他写所有应该被听到却被忽略的声音。

从2015年春天开始,袁凌花了4年时间,跑遍全国21个省市和自治区,探访140多个孩子,他们中有贫困的大病儿童,失学、随迁、留守儿童,还有备受心理困扰的中产家庭儿童……他将孩子们的生存条件和心灵状态记录下来,写成新书《寂静的孩子》。

袁凌忘不了这些男孩和女孩。 “在我们的世界里,他们的生命不应如此寂静。 或者由于地理的遥远,无从听到, 或 者就在我们身边,却受制于阶层和身份, 被看不见的玻璃墙消音。 ”

自述 袁凌 撰文 倪楚娇

“这个孩子就像被玻璃罩住的瀑布,

2015年的春季,我和摄影师赵俊霞搭档,在公益组织的带领下,走访了21个省市和自治区,探访了140多个孩子。

每到一处都和孩子们共同生活数天,切身感受他们的生存条件和心灵状态,将这一切记录下来。这些孩子当中有外界耳熟却不得其详的留守、失学儿童,也有单亲、孤儿、大病,随迁儿童,有各个民族,也有不同的信仰,甚至国籍。

当我们真正走近他们的时候,我发现这些孩子们的情态呈现出了某种寂静。

在浙江衢州的一间出租房里,我接触到了第一个孩子。他得了一种再生障碍性贫血,比白血病还要难治。当时正在医院看病,就当成普通感冒在治。如果认真治疗需要用到免疫球蛋白,每一支都得几百块钱,每天都得打好几支。

他们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就靠爸爸打工。父母已经不想给他治病了,孩子是知道的。

公益组织的人告诉我,第一次去他家的时候还是在山里的家中。那时孩子还很活泼,邀请他们下次来时去山谷深处的一个瀑布看看。

但是这一次见面,孩子完全变了。他很胖,因为打了很多激素。他不动,他坐在那边,他也不跟人交流,他就像一条安静下来的瀑布,被罩在一个玻璃罩子里面。

他那么小,却有种知天命和哀而不伤的态度。他的沉静中有一种让人感动,又让人难过的东西,当时给了我强烈的印象。

这本书里没有他的故事。他的故事太让我难受了。几次动笔,都没有写下来。几次我都觉得下一个故事就该是他了,但写到第36个故事后,我就再也写不动了。

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很难被外面的人听到,就算近在咫尺,我们可能也没有心意去听这些孩子们在想什么。如果我们自己的声音太大,可能孩子们声音就更听不到了。所以我把书命名为《寂静的孩子》。

没有“新闻价值”的故事

走访持续了4年。做完第3、4次探访后新鲜感没有了,我开始怀疑走访的意义。

这些孩子的生活很平淡,既没有新闻点,看起来也没有反映多么突出的社会冲突。同时会看到同行在做一些爆款,比如“白银杀人案”,这是我特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

坚持到6、7期的时候,突然又想通了这个问题。这种所谓的没有关注度、没有热点,恰恰是他们应该受关注的地方。它是更真实的日常生活,是人性和社会性更自然的呈现,比我以前做过的调查报道、特稿,都更有意义。

我不愿意给任何孩子预设角度,这就意味着我的观察必须是全方位的。

采访做得尤其心累。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得随时记录下来。你发现他任何苗头,都要跟他去沟通和交流。

像《驴皮记》里面的少年张浩,他跟爷爷的感情特别好。即使爸妈好不容易从外地打工回来了,他也要跟爷爷俩人挨着睡。他们两个人躺在大炕上是脸对脸,嘴对嘴,手对手的,仿佛在共用空气一样。

就算他们晚上都睡了,我还不能安然入睡,要继续观察。不管是有表现力的,还是当时看起来很日常的细节,我都要把它记录下来,记了有30来本本子。

没有权利长大的少年

书里有一个故事,主角就像日本动画片里的柯南,心智非常成熟,却怎么都长不高。

当时我们都没有注意到他,去他们学校是为了探访另一个得骨癌的女孩。正要离开的时候,当地的一个主任拿出一张照片给我看。一个小男孩趴在围墙上,只露出一个头看着我们,好像特别孤单但又在盼望什么。我决定回去看看他。

孩子叫邓晖,家里很穷。小学六年级了只有6岁的身高,而且永远停在那个样子。他有很多病,先天性心脏病、隐睾、巨结肠、肛门闭锁、肺结核……家里又生了一个健康的女孩儿,重心早已不在邓晖身上了。

他就像一个小猴,很聪明,心智已经超过了一个正常十三四岁孩子的程度。他面对我们的目光的时候,他永远都在躲。我感觉像一个皮鞭下的猴一样,不停地变换位置,躲藏你目光的鞭打。

那次也比较着急要离开,所以要了他父母的电话,说好了回头打给他们。然后就回北京商量怎么样能够帮那个孩子。如果不做心脏手术的话,再过两年可能就会去世了。

冬天将尽的时候,我给他们家打了电话,他爸爸接的。 最初我们以为他父母已经拒绝给他看任何病了,但是接了之后,口气还挺好的。

我后来才知道,这个男孩回家后一再地告诉他父母,如果有北京的电话打过来,你们一定要接,那是要救我命的好人。

再次见到邓晖,是在乌兰浩特的医院大厅。他一个月前做完了心脏手术,和母亲一起来复诊。他的个头长了有4厘米。

在医院里,邓晖比妈妈熟得多。自己拿着就诊卡和病历袋在医院里穿梭,还教训身后的大人们,“往哪儿去你们”。

母亲说,邓晖从生下来就走不出医院的原因,是她在怀孕期间吃了太多药。当时她得了阑尾炎,为了保住孩子保守治疗,吃了不少中药;得尿道炎,服汤药;为了保胎又服丸药。她以为吃中药是没有毒的。

怀着身孕的她还要种玉米,手撒的玉米种子拌了杀虫的农药,手掌都会发红脱皮,却不知道会殃及腹里的胎儿。

第二次巨结肠手术是在长春做的。 手术之后,邓晖自己发了一个朋友圈,他说,“我好了”。 配了一张躺在病床上看上去很虚弱的照片。

这两年他长了将近20来厘米,已经到1米4多了,虽然还不够高,但有希望了。

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他在只有6岁身高的时候,给班上女生写情书,他挑了一个班上个最高的女生,应该是有1米61。然后写情书说,我爱你,所以你要跟我在一起。你不要看我小,我可以保护你的。

女生很生气就把信给了班主任。班主任把信在班上念,训邓晖说,收到别人的情书,可能还会有些满足,收到你的,让人怎么想?但就这样,他都没有受到真正的伤害,他的心是很大的,他能够承受下来外界对他的歧视,以及把他当做小孩子看。

我看他最近发的朋友圈,还挺乐呵乐呵的,该做的手术都做了。他也很照顾他妹妹。

如果他没有在围墙上趴着望我们一眼,如果没有当时那一张照片,如果我没有再回过去找他,我觉得他可能已经不在了,但现在他就活生生地在那里成长着。

“当面对生命的威胁时,高尚是没有用的”

4年的走访,最密集的时候,每一个来月就要下去一次,一次近20天。 我已经40多岁了,身体能吃得消吗? 能不能适应跟孩子和他家庭的相处? 我能不能采访好孩子?

我是抱着“我会不会家破人亡”的担忧开始走访的。

先说说去的地方有多远吧。有一个塔吉克族的孩子,他们在帕米尔冰川的脚下。我们从北京到新疆,从新疆到南疆,从南疆到喀什,从喀什到阿克陶。阿克陶是一个县,我当时想,县能有多大呢?结果我们头一天下午3点钟从县城搭卡车出发,第二天早上6点半才到,中间翻越了两个大雪山,途中还抛锚,差点冻死。

去野外上厕所就像打游击,要避开人不说,刚刚蹲下来,就能有十几条野狗朝你扑过来。在内蒙古人家里,他们杀了一只羊热情款待我们,但连续吃了4天羊肉(没有任何其他的菜),没吃一根蔬菜的我们崩溃到偷羊吃的青饲料啃……

想要融入当地的家庭,让他们接纳你,就必须和他们同吃同住。 在大凉山的时候,接触到的有艾滋病家庭,他们不洗碗,用手抓着和勺子舀着吃。 如果你表现出来很讲卫生,不愿意跟他一锅吃,不愿意用手拿,人家就会觉得你是个外人。

可能我本来也是农村出来的人,做记者也经历过很多。所以我还是比较能融入的,从表面上看,我在这样的环境里待得很算自在,这样人家也会很自在。

我睡过各种各样的床。有阁楼上的一堆草、一块光木板、和猪脸贴脸的床、和大黑棺材挨在一起的床、油黑油黑的烟尘顺着雨流到脑门上的床……

最常见的还是7、8个人的大炕,男男女女挤在一起。我到尘肺病区去采访孩子,睡的就是这种大炕。尘肺病人都并发肺结核,没有治好,又抽烟又喝酒,不停咳嗽,还咳血。在近20年前,我得过肺结核,一旦复发,就很难治了。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即使是在地震面前,被人追打,或可能遭遇持枪种鸦片的团伙,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要逃。

但当一群人在我面前咳嗽,我的胸就立刻疼起来了。我特别想逃,再也不回来了,我不干这个事了。我为了这个值得吗?

在采访遇到这种艰难的时候,高尚是不起作用的。起作用的就是最低的那个念头,“我来都来了,我不能走。”因为你面对的是最本质的危机,只有用最基本的原则克服。

一个人未必要有什么理想,但需要有一个职业意识。就算当场身亡了,手头的事不能掉。

每一个寂静的孩子背后

都是一个破碎的家

在集中走访了一年半之后,我发现探访到的是相对偏远的孩子。我想增加一些城市的孩子,比如流动儿童,或者阶层不一样但也深受留守困扰的孩子。

天天是上海中产家庭的孩子。他的阴影,不比边远穷困的孩子小。他有自杀倾向,被大家叫做“自杀宝宝”。

他的智商达到137,但人其实很孤独,内心很敏感。他特别容易觉得生命无意义,特别容易想到自杀。在学校里,小朋友稍微没有认同他,天天就认为人家在侵犯他。老师认为他的功课稍微没有做好,他就忽然离开座位,要从三楼的窗户跳下去。

在天天一岁多的时候,妈妈吴迪得到了一个出国进修的机会,在国外待了小半年。 回来后又很快离开上海去北京创业,待了将近3年,平时只能每周末回家。

和爸爸及外公生活在一起的天天,成了家中最弱小的一个。家里没有女性,两个男性长辈都非常强势,而且相互不对付。

他的情绪出了问题,分不清悲伤和愤怒,会因为沮丧而对人发火,其他孩子大多没有这样的混淆。他天天发脾气,崩溃到躺在地上恸哭打滚,妈妈吴迪震惊了。

作为某家著名知识付费新媒体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吴迪为了孩子辞职回家了。通过有意识地让自己显得弱一些,让孩子自信心慢慢地起来,包括满足孩子的安全感。

前一段时间,天天写了一首“情诗”,“献给温柔、开朗、孤独和生气的妈妈”。结尾说:

就像一瓶爱的毒药

会把爱的毒传给所有人

中产阶级的孩子也这么不容易,虽然外表看着光鲜,却有着这么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也是一个寂静的孩子。

天天的父母从农村奋斗出来,到了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买了房、有了产业、有了光鲜的职业、过得很不错。但是他们也是有很严重的缺陷,夫妻关系未必好,爸爸内心有“比不上妻子”又不服气的挫败感,也存在代际问题……

其实在寂静的孩子之外,这本书还有一个主题——破碎的家庭。不管是乡下外出打工形成的破碎的家庭;还是城市里大家忙碌,各自心里很枯竭,生活压力非常大,形成的有裂痕的家庭……

每一个寂静的孩子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这两个事情是连在一起的,值得我们去面对。

每天一条原创短视频,每天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每天精选人间美物,每天来和我一起过美好的生活。一条(ID:yitiaotv)

值班编辑:武芝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