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业大变身!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折腾?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寒假作业大变身!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折腾?

作业没写完, 开学泪两行。寒假期间,不少家长感慨寒假的书面作业变少了,但是各式各样的创新性素质类作业确让人犯了难:做社会实践、用镜头记录下“年味”、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做环保手工......很多家长不禁感慨: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折腾......

当前,各地学校开始流行布置素质类家庭作业。把作业变成让学生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各种科普教育活动等,最终以PPT、小视频或者绘本等作为呈现方式。令人苦恼的是素质类作业孩子参与完成部分很少,基本都是家长代替完成。

那么,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学校作业布置的不合理,还是家长不愿意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还是另有原因?

素质类家庭作业是好心办坏事?

家长殷婷记得女儿三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求制作PPT,很多大人都做得不大好,孩子哪里做的出来,打字又慢,所以需要靠家长来帮忙一起制作。她认为素质类作业效果不佳,孩子能力相对滞后,难以独立完成,只能做到部分参与,特别是时间上不足,尤其涉及到多媒体方面的内容,孩子必竟不熟悉,所以家长还是应当参与这种事情,素质作业应该更多的注重于孩子生活方面。

浙江省教改之星金奖,高级教师,青蓝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陈益庭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老师和家长都要求太高,太完美,都喜欢成人化的东西,用成人的眼光来评判孩子的作业,对孩子自己完成的幼稚的认为不成熟的作业不看好;二是都有攀比跟风的现象,一个班级只要有极少部分家长代劳了,其他家长纷纷效仿,怕孩子在老师同学面前丢脸,得不到老师表扬和同学的称赞;三是如果是低年级学校布置这些作业有些太拔高要求,太高大上了,孩子们还没学过制作PPT等,哪怕学过也是初级的。

在线教育平台米乐教育创始人兼CEO刘琼则认为,家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注重“引导”而不是“代劳”,做孩子的参谋,为孩子出主意,而不是一味包办。同时,学校也要结合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合理布置作业,制定更科学的作业评判标准,不要唯结果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过程。

浙江工商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钱江晚报》家长会金牌顾问王晓华认为这是好心办坏事,作业形式多样化,生活化是好的,关键是不成体系,还缺乏科学依据。反而造成孩子依赖性,造假成习惯。

中小学生真的“减负”了吗?

近年来,社会各界都在提倡为中小学生减负。从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义务教育阶段设立“重点班”,到近期出台的《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各项减负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譬如学校老师布置的传统书面作业少了,但家长又给孩子报了很多课外培训班。政府、学校、家庭、课外培训机构在学生减负问题上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关于减负的问题,在学生家长殷婷看来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以前女儿小学时报过钢琴、绘画和书法等艺术类的兴趣班,上了初中后也逐渐减少了,但相应学科类班只能增加,特别是学得不好的课程,必须得参加培训班,否则就落后。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大多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当前高考就是应试教育的终级手段,严进宽出还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学校、政府想减负,家长也还是不敢减,高考制度不变,中考制度不变,减负就是一句空话。

在线教育平台米乐教育创始人兼CEO刘琼则认为,必要的课业压力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过重课业负担不仅损害身心健康,而且扼杀了创造力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中小学生减负并非意味着不留作业,更不是说让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的压力,减负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米乐是做课外培训的,很多人会觉得上课外培训班就是增加对孩子的负担,但真的是这样吗?

刘琼认为要更辩证地看这个问题:

第一,上课外培训班是不是给孩子增加负担,取决于孩子对此的态度。很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给孩子报很多个兴趣班。英语、音乐、写作、下棋、舞蹈、绘画等等,孩子可能对其中的1-2个是感兴趣的,家长给孩子报他感兴趣的培训班,是可行,甚至是值得提倡的。一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不会把之当成负担,反而会觉得快乐。但若孩子排斥,家长逼迫孩子去学习就没有这个必要了。

第二,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面向所有的学生,一个老师因为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按照个体差异,做到个性化教育。学生间有个体差异,课堂吸收的程度也不一样。有的孩子可能课堂内容没有充分吸引,需要课外找培训机构补习,也合情合理。毕竟,学生升学压力的竞争长期存在,学校还是考试按照成绩择优入取的做法长期不会改变。

第三,中国教育资源分布还很不均衡。在教育落后地区,那些想要学习,想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人,对优质教育是非常渴望的。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优质教育的共享也成为可能。选择在线教育培训,他们也有机会接触到全球优质教育资源。

刘琼分享了自己孩子的亲身经历。她的女儿现在在国外上学,很多人误以为国外的学习是很轻松的。其实并不是这样,他们周末,甚至平时放学后也会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只是由于国内外的选拔人才的标准有所差异,国外的孩子会报名参加马术课、高尔夫课、绘画课等等。所以,课外培训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

“减负”是减轻过重的不合理的负担。那什么是“负担”呢?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两会期间进一步明确了“减负”的概念,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但是在这个以内的叫做课业、学业,叫做必须付出的努力。减负就是学校的老师不要布置那些机械的重复的毫无思维含量的作业。

浙江省教改之星金奖,高级教师,青蓝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陈益庭指出,关于减负的问题已经喊了几十年了,关于设立重点班实验班的问题也禁止了十几年了,但收效甚微,好多初中私底下都悄悄地开着实验班和重点班,就是大家不说而已但都心知肚明。

他认为,作为政府,应该是减负的制定者,学校应该是实施者,家庭应该是维护者,课外培训机构在学生减负的问题上应该是调控者。

作为学校,不要把课程盲目的往前移。在减负的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要求会越来越高,我们的课堂应该是灵活的,以人为本的,要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思考、互动、交流。所学的内容应该在课堂上就能解决,不用回到家里再去加工,可以让孩子学的更扎实有效。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所以减负的同时要增效,作为学校的一线老师,更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像下城区提出的“轻负高质”和青蓝小学的“向35分钟的课堂要质量”等,作业是老师们精挑细选的,是根据本校本班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作业的,学生是减负了,但是对老师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了。老师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让孩子们的精力伴随着他们的学习,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家长,应该明确这样一个观念,减负不是简单的减少时间,是减掉孩子的重复学习,要有减轻孩子课业辅导负担的意识,这就是观念的问题。

比如说,现在90%的孩子周末两天不休息,而反复地去听课补课,甚至听的是一些拔高要求让人昏昏欲睡的听不懂的课外补习班,这不仅仅侵占了孩子们的业余时间而且还会让孩子们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有些孩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没有时间去完成,更不用说去参加户外活动和运动了,这对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并无益处。

把周末两天时间空出来,就是让孩子去参加自己有兴趣的课程,比如:合唱队、游泳队、田径队、绘画篆刻、旅游摄影……总之,陈益庭认为不要把孩子关在家里或培训机构里,去各种场馆、制作工坊参观、培训、制作,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动手、创造能力;去田间劳作,去跟大自然亲密接触呼吸新鲜的空气,观察花鸟虫鱼,可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去交朋友,跟小伙伴聊天、沟通,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增强口语交际能力,悦纳别人与自己。基础教育崇尚的就应该是人人平等循序渐进,尊重个体差异,才能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

作为正规的校外培训机构,应该从中起着调控作用,可以适当补充学业的“缺”,但是应该更多的是补充,补充学校里、书本里没有的也没有条件的各种技能等,给不同层次的孩子补充各种“营养”,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很多争论。如何定义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者之间是否有清晰的分割线吗?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各有什么优劣势?如何平衡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对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界定,在线教育平台米乐教育创始人兼CEO刘琼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应试教育是单纯以结果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教育方式。它的特点是学生以出版社出版的课本为准进行学习,以升学率高低检验学校教育质量、教师工作成绩及学生学业水平。这样会导致只重视学生智育的培养,而不是重视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尊重个体差异,在注重智育培养的同时,也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培养,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刘琼认为应试教育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特别是对“寒门学子”来说,因为它完全以结果为导向,相对容易衡量,可以很好的规避不同人的主观判断。

浙江工商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钱江晚报》家长会金牌顾问王晓华则认为事实上两者并没有也不应该有明确界限。语数外学习能力本身就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高分低能还有可能,但是低分高能绝对越来越成为小概率事件。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各有优劣势,王晓华认为,应试教育的弊端包括综合素质不均衡,包括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近视眼,学生没有个性,数学零分的作家进不了大学,基础教育成本太高,学区房,补习费。中国大学出不了大师,沦为北美名校的预科。但它最大的好处是公平。素质教育的弊病也越来越明显,更拼爹拼钱,不符合兴趣的不学,可是基础阶段的学科都很重要。素质教育的优势不是不要分数,只是不唯分数或者反对分数至上。

虽然应试教育屡被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考试”是教学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全世界各国的教育都是有考试的,不只是中国特有。考试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检验手段,在我国“考试”还有另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教育“筛选”,筛选出好学生差学生,筛选出谁能上重点学校,筛选出谁能上大学,筛选出谁能上名牌大学,甚至还用来筛选出谁是好教师,哪所学校是好学校。

虽然这样的筛选未必科学,但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形势下却是最公平的。当然中国的考试基本就是一张试卷,而国外对学生的考核形式很丰富,课堂讨论,口头报告,视频制作,课外探索,论文发表,项目设计,读书报告,野外考察,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都是。有考试正常,应试教育也不必妖魔化,但我们要改变我国这种不科学的“一卷制“考试形式,要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定。

“为什么素质教育在中国喊了这么些年,还是无法替代当前的应试教育”,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体系是由我国的教育国情决定的,只要我国的教育国情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改变,我国的这种应试教育就一定会合理存在。这个教育国情主要就是指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严重的“教育筛选”程度。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是告诉你,你必须努力学习,考个好成绩,才有可能改变命运实现理想。那美国的教育则是,你可以不努力,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过好这一生,但如果你想实现阶级跨越,想成为那1%的人,没有人会告诉你规则,你需要自己去探寻,并证明自己是有资格的。这就好比,给你一张没有标准答案的试卷,却告诉你,你必须接近满分,才有可能通过测验。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平衡点在哪里?

在美国,孩子不去参加社交活动、公益活动、兴趣活动很难上名校。中国现在也在强调素质教育,那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平衡点在哪里?国外有哪些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王晓华提出,西方正统的“素质教育”,也只是提倡学生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而已!就是指在分数之外,还有其他评价标准,但是,并不是指“分数”这一项就取消了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哪怕它多么提倡“多元化”教育标准,但在众多评价标准之中,分数这个标准的权重,依然是占比最重的!SAT(俗称美国高考)考不到1500分以上,常青藤大学是不会招你入门的。

美国家长也找学区房,美国公立学校也有快班,英国开始使用上海版数学教材。

惠特尼高中的魔鬼数字——4。4小时睡眠,4杯拿铁咖啡,4.0的GPA成绩。这句话难道不是在说中国的高三生?这个恰是惠特尼高中的学生日常:为了拿到最高的GPA成绩4.0,惠特尼高中的学生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每天灌下4杯咖啡,保证自己可以精神充沛进行学习。

陈益庭以北欧国家芬兰的教育为例,讲述了“素质教育”该有的模样。芬兰人认为每天必须有充足的户外运动时间,冬季芬兰八点的天还没有全亮,下着中雪,可孩子们都在雪地里上体育课,各种游戏让大家的身体瞬间暖和起来,紧接着孩子们走进大森林完成定向运动。这是一趟地理、信息、体育等多种学科整合的课。户外课结束后,他们还进行了丰富的课程体验,比如美术、音乐、英语、手工课和电影制作等。无论男生女生,人人都要学习家政课,掌握裁缝、编织、打毛线、木工、烹饪等技能。学校就像一个大迷宫,每道门开进去都有大乾坤。教室里的设备专业到令人乍舌,他们的孩子不是花拳绣腿秀秀技能,而是真刀真抢实实在在掌握生活必备技能。芬兰课堂的随意轻松怎么舒服就怎么来,他们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样的孩子,更阳光健康,更擅长于合作、沟通,更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陈益庭认为,长期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干扰下,已异化为“应试教育”。背离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教学秩序和规范,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或畸形发展。因此,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移时历史赋予的重任。

在线教育平台米乐教育创始人兼CEO刘琼看来,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是站在两个对立面上。大家说应试教育不好,是不认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认可学生题海战术式的复习方式,不认可重复性的课堂作业,但应试教育的教学也可以是生动有趣,也可以启迪人心的,这需要老师多花心思,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刘琼举例说,在米乐,有一个外教叫做米奇,他教过的学生,最小的4岁,最大的已经74岁,年龄跨度很大,有的学生甚至希望能够聘任他做一辈子的私人外教。

他是怎么教学的呢?第一,米奇非常的热情,整个课堂情绪是饱满的,他会以最好的状态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他会思考,不断去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与学中找到一个平衡。虽然,他已经从教18年,但是他还是非常热衷参加教学研讨会,会考虑把当下的互联网技术和课堂生动结合。所以,你会发现他的课堂是有新意,是有惊喜的。第三,他会合理地设置目标,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收获自信。

学生要去参加学科考试、雅思、托福考试,这里面有应试教育的部分,但是老师教学方法却不是填鸭式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在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大环境下,老师可以优化教学模式,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去激发孩子的灵感,鼓励孩子多思考,勤实践。

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孩能子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学校,又能勇敢前行,找到真正的自我、向内发展的平衡点。

在和外教沟通过程中,刘琼发现国外教育和中国教育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比如,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中国基本就是一张试卷,按照期末考试的成绩评定。但国外对学生的考核形式很丰富,它最终的评定不仅是期末考试的一次成绩,反而它更注重孩子平时的表现。比如平时的出勤率、课堂讨论、口头报告、课外探索、读书报告、野外考察、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最后,按照期末成绩+平时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国外孩子和我们国内孩子一样,也需要参加高考才能去上大学,有的学生可以考出接近满分的成绩,但可能依旧不会被哈佛大学录取。而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并不出众,却被哈佛大学录取了。

比如2018年2月在佛罗里达州帕克兰镇道格拉斯高中枪击案后,成为全国反枪枝暴力运动的学生领袖霍格(David Hogg)高考成绩并不出众,之前还被嘲笑没有大学可上,最后却被哈佛大学录取了。在国外人才选拔过程中,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学校还会考虑学生的社会实践、兴趣爱好、特长等等因素。

刘琼建议老师要从关注学习成绩本身逐步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作业改革,减少简单而低水平的重复强化型的作业,丰富作业形态;学校可以开发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大胆质疑和合作探索,让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天赋。

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是有独立的意志的,家长不要强行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父母可以给孩子建议,也可以给孩子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但最终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毕竟,人生是场马拉松,学习和考试只是生命的一部分,孩子最终是要学会自己做选择,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