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华做客“超仁妈妈”公开课,分享草根NGO的运营之道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赵华做客“超仁妈妈”公开课,分享草根NGO的运营之道

2018年12月24日下午,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主办的“超仁妈妈公开课”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举行。公开课邀请到了北京心目助残基金会副理事长、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讲师认证委员会委员赵华以及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她们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干货分享。

北京心目助残基金会副理事长、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讲师认证委员会委员赵华首先分享了《新形势下中小NGO 的管理之道》,赵华向大家分享了四个方面想法:第一是事业理论;第二个是我们在哪里?第三个就是我们的核心能力,第四个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承诺和贡献。在这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赵华紧紧围绕着这四大问题给大家作出了详细的阐释和解答。

北京心目助残基金会副理事长、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讲师认证委员会委员赵华

以下为分享实录:

今天下午的这个不是课,在座有听过我课的伙伴。今天下午是我个人分享,不是我们系列课程。个人分享意味着有不到之处,可能有跟很多人意见不一样的地方,甚至有很多观点还没有经过系统的研究。

我把自己过去一年的经历分享给大家,也许对于大家未来自己的组织中的管理和经营会有帮助,这是一个我特别想跟超仁妈妈们一起分享的事,所以恳请大家发朋友圈谨慎,分享谨慎。

刚才的超人妈妈歌特别感动,看到大家真的是美美的一面,其实在工作中反而会有更多的艰辛,两面我都可以看到,今天下午在这里也是敞开心扉把想说的话说出来。谈到管理和经营的时候,应该有一些作为最根本的基础,在谈到管理之道的时候涉及到很多方面,无论企业还是非营利组织,过去一年里可能比较特殊,在08年到前年的时间里面,我更多时间是在公益组织,但是去年我回归到企业管理方面较多。所以更多看到跨界的东西,一边为企业做培训辅导咨询,一边同时为非营利组织服务,两边同时服务下来,我看到了一直以来被许多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忽略了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事业理论。

今天下午这一个小时,我想分享四个方面想法,第一个就是事业理论,第二个是我们在哪里?第三个就是我们的核心能力,第四个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承诺和贡献。

什么是事业理论?任何一家组织想要运营好,都要回答一些问题,过去、现在、将来。这并不仅仅是说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包括周边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所以必须回答三个问题是,我们事业是什么?我们事业将来是什么?我们事业应该是什么?如果用事业这个词有点大,可以说我们的业务是什么?我们到底在做一些什么?

最后一部分,今年我回顾了一下,在服务的机构中有四家社会组织我做了比较深入的沟通和辅导,而这四家机构是四个类型,中间其实有两到三家机构都碰到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业务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为谁服务?我们到底做什么?

什么叫我们的业务将来是什么?如果我们不发生改变,我们客户还是这样的客户,我们的方式还是这样的方式,我们所在的服务领域和理念都没有改变,我们这样发展下去明年和后年会成为谁?将来是什么?

最后一个问题是应该是什么?应该就是加进选择,有哪些事情还要继续做?有哪些事情不做了?哪些人还要继续服务,哪些人我不再服务了,哪些过去的服务和产品我还在继续做,有哪些我要放弃了。客户这个词大家能接受吗?十年前在给非营利组织讲课的时候会受到冲击,说赵老师太商业了,我们都是受益人、捐助人、志愿者和合作伙伴等等,但是社会组织建立客户意识和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谈到的客户有时指的是受益人,有时指的是政府、合作伙伴、志愿者、捐助人等,甚至有时候是员工和理事。

我们客户发生改变的时候,我们应该做怎样的选择和判断?这个就决定了我们应该是谁?而不是简单的顺其自然,像现在这样继续发展,我会成为谁?这个中间我会有所取舍,我会有计划地放弃,我会去有争取更多的资源,向这个方向再去锻炼我们的能力,在这个选择中我们就成为了那个应该成为的人。这个事业理论是最基础的三条,为什么要在这里提到,因为在过去一年多里,企业界进入寒冬,去年年末提到寒冬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或者很多人根本没有做好准备。我们最关注的是那些被迫关闭或者进入寒冬的企业有什么特点?他们为什么会离开了?会关闭了?什么样的企业会继续很好地运营下去,这个过程中若干NGO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有一些换了模式,有些换了名字,有些换了内核,团队更是一拨又一拨。

其实那些关闭的企业里面,往往被迫关闭的就是事业理论根本没有搭建起来,可是为什么过去活了很多年?可能因为有市场红利、政策红利,因为市场处于一个上升期,靠关系靠一点积累靠着勤奋一点,或者可能因为那个产品适应了那个阶段的需求,但是却没有更多的创新和思考,以为自己就可以这样活下去,然后进入现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产业升级。在社会组织里何尝不是如此。很多机构说这些空空的东西不要想,但是我们不去想不可以,我们得做决策,战略决策、人事决策、财务决策等等,谁对我们有期待?政府对我们有期待,员工对我们有期待,捐助人、理事人、团队等等都对我们有期待,这些都要考虑事业理论。

事业理论这三条里涉及到三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对于我们组织所处环境的假设,包括我们的组织和我们的结构,客户、技术、服务领域、服务方式和通道,行业、领域、合作伙伴、政策法规等等,这些都是外部环境的假设。

第二个,关于我们独特使命假设,我们愿景、使命、价值观、目标是什么?第三个假设的,我们有什么特有能力,帮助组织达成使命,核心需要的能力是什么?你会发现回答我们事业是什么、可能是什么、将来是什么、我们事业应该是什么的时候是基于这三个假设。回到我们外部环境是怎样,而我们有什么核心的能力,我们应该给出什么样的使命和愿景的一个搭建。

怎么看待这三个假设,我们先一步一步看。外部环境的假设,从对外部环境观察先开始,以下内容更是纯属个人观点。如果有一个PEST分析,政治、技术、经济、社会层面的变化有哪些呢?首先,政府服务的范围、金额和领域多元,有周期倾向性。以前政府采购上方向比较窄,每个地区根据自己经济和社会情况定位比较窄的一些范围。比如说扶贫、助老、助残、教育,过去曾经两三年热烈兴起了能力建设,是个地区都能力建设。

但是你会发现现在政府采购倾向是越来越多元,不仅是原有领域,涉及到更多环保、社区等等,这种多元化其实我们很难捕捉,但是确实跟国家宏观政策相关,确实出现周期性倾向性。金额也会有所增长,看似给我们特别好的机会,我们应有机会更多从政府那里获得更多购买服务的机会和资助。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对于购买服务的监管加强,尤其是对于政策风险、财务风险等等,对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质量要求提高了,容错率降低了,期望不同了。什么叫容错率,之前的时候还在想是培育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组织,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所以做错了总是可以接受,因为你需要成长,但是会发现应该说全国在这个点上情况有不同,有不同节奏,我所提出来的这些变化,应该尤其是上海、广州、北京这些区域,为什么以他们来分析。因为他们现在所做事情逐渐向中部、西部走,你会发现从政府角度来讲,它的发展是这样一个趋势。所以他们面临的问题,是未来我们更多西部和中部社会组织面临的问题。所以你会发现政府采购之后,监管越来越强,以前可能会说做一些简单评估,现在项目要求、评估要求产生不同。

原来简单要求是评估,现在是评估+过程监管。所以发现监管力度要求比原来大大加强,监管社会组织,不仅是对项目有了评估,还会即时看你的财务状况、账务的正规性合法性等等。这部分对很多社会组织有很大压力。整个公益慈善行业,政策与制度搭建更紧密,对我们治理要求增高了。三合一的注册登记条例出来以后,对于注册登记还有治理上都更高要求,对于理事会的参与、理事会职责、理事会功能要求更高,这对我们来说未来同时是机会也是挑战。

行业角度来讲,对社会组织要求职能下沉,下沉到街道和社区,注册的时候发现现在社会服务机构,注册省、市级越来越困难,要求你到社区和街道,因为他希望你的服务扎根在社区街道,真正惠及到老百姓,承担社会组织功能和职能。相应政策也会下沉,会压着我们往下走。在这个里面时候,社区组织结构建设逐步搭建完善,所以会出现社区基金会,各类型社区组织,包括街道跟他们之间关系逐渐搭建,甚至以后工会等也会慢慢参与进来。这个结构虽然搭建起来了,但是确实也有它的问题,问题在哪里?虽然这个结构搭建了,但是很多组织它的职能还是不清楚,甚至背离初衷。

典型例子就是社区基金会,大量社区基金会会没有真的形成更多元的资金来源,吸收社区里大部分公众资金,社区基金会没有承担起这个功能,大部分都还是政府要求我们设立而设立,你要求什么绩效做出来,但是并没有承担自己的职能。社区基金会和各个社会组织之间关系也没有完全搭建起来,但是这是一个趋势。如果我们现在还在一个多元化服务中,没有把自己放在社区中考虑的时候,这未来可能变成一个挑战。因为这个结构搭建起来,虽然现在功能没有实现,会不会未来实现,如何去推动,都有可能。第一个,本身作为行业的很多基金会,很多支持机构会鼓励他们找到他们的职能,发挥他们的职能,促进推动这个角色产生。第二,政府角度来讲,既然搭建这样一套体系,一定会有职能,慢慢渗透下去。所以,作为单一社会组织,确实要考虑跟这些社区机构关系,我们自己就是在社区中,还是和社区的关系角色是什么?可能会有更多的互动。

政府跟社会组织的关系,对社会组织的定位正在调整路径中。在过去几年里,其实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政府定位自己是要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大量的培育社会组织,政府职能有一部分转移,让社会组织承担更多社会职能。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政府定位和角色本来不应该这样,为什么?它本来扶持社会组织的原因是让谁获益?老百姓,最终一定要回到那里。所以政府培育社会组织,发展社会组织的原因,是让老百姓最终获益,让老百姓生活有改变,让老百姓因为这些社会组织存在,没有享受到的一些服务可以享受到。所以原来的时候成果有效性断了半截,只强调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后半截忽略了,有效性不足,这个不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而是以终为始地去做才能有成果,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慢慢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很多地方开始转型。比如说对于社会组织的绩效要求,比如说对于成果一些验证,比如说对于监管这样的严格。其实都是在向下面走,就是我扶持社会组织的原因,实际上最根本落到老百姓身上。这个过程中,这个路径正在逐渐调整,这个调整政府跟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

说到经济这部分,更多企业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和路径进入公益领域,企业基金会目前占60%以上,出现企业系、家族系基金会。以前企业想要参与公益,一可以自己注册基金会或者社会服务机构、社团,第二是资助,把钱捐出来给大家做,或者通过CSR路径。但是发现现在真的多元到有趣,怎么出来这么多的途径?比如说北大光华学院那边在这两年出现特别火的项目益行者,参与益行者的很多不是社会组织的人,是企业的人,是富二代,是MBA的学员。他们不了解怎么参与公益,通过这个课程学习,然后进入。但是学着学着他们凑在一起,说干点什么事吧。也许以基金会,也可能以什么方式,还有一些通过公益创投等等参与,路径越来越多。然后他这种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刚才说过企业进入寒冬期,对我们影响也会有。什么叫企业系、家族系基金会?举个例子,阿里巴巴有自己的基金会,马云先生有自己的基金会,如果都算在阿里系的话,和阿里相关的现在已经有13家基金会。那家族系的更是,有老牛基金会,还有老牛兄妹基金会,不同基金会涉及不同领域也会更加多元。

经济推动了公益全领域创新,比如社会责任、社会企业、公益金融等等,好多名词出来,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新名词又出现了。虽然说好像并没有说真正把它形成一个态势,对我们行业真正产生根本性影响,但是事实上在某些区域和局域内已经产生影响。

这些都是机会,大的挑战就是这些企业自己可能已经碰到瓶颈,所以有人说企业进入冬天。不同企业瓶颈遇到的可能不一样,现在对于这些说法每个人不一样,我自己觉得这种经济下行,如果没有社会创新出来,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这个过程中,从企业角度来讲,产业被迫升级。比如说在制造行业里面,那些不重视质量,不重视产品,而只重视关系型的企业活不下去。而真正更多重视自己质量、产品,打造团队,打造自己核心能力的企业,看中企业根本经营之道的反而活的越来越好。所以是两极分化,并不是全部下降。

今年我也为一些企业提供服务,我刚刚从上海回来,这次在上海过去7天里服务了一家企业,服务了一家NGO,往往我会结合这样的机会,因为企业会出我的行程费用,这样我到NGO可以免费志愿服务。看了这家企业蒸蒸日上的感觉,我发现他其实有几个特点,他是一个特殊行业,是美容美发行业。我观察到有一个员工,夫妻俩都在这个企业,他说我们家庭生活来源都来自这儿,通过这些年的服务,在上海买了房子、车,孩子也在这里落户、上学。在你眼里我们企业只在上海地区,没有走到全国,好像没有那么好,但是我对我们企业可尊重了。他说这个话令我感动,也有一份认同。所谓很多走向北京、走向全国的企业发展了,也没让自己的员工可以踏踏实实落户,买房、买车等等,他的钱花的地方不一样。那些真正注重练内功,那些注重服务质量关注客户的企业活的越来越好。优胜劣汰过程中就是一些企业应该被淘汰,他们不重视社会责任,不重视质量,不重视社会影响,不重视产品,而只是靠着关系红利做起来,他们会死亡。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它会有两面性,产业被迫升级中好的企业越做越好,不好的企业会被淘汰。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企业变化,会影响我们所接受的捐赠,还有国家拿到的税收。国家税收如果受到影响,直接影响政府购买服务。企业的收入会下降,会影响我们所接受的捐赠,无论我们捐赠从哪个渠道来,企业、基金会、个人,你会发现其实最多根源一般还是回到企业中。因为员工收入少了,个人捐赠也会受影响。自己企业本身盈利能力或者现金流很紧,也许盈利能力也有,但是现金流很紧就拿不出,心有余而力不足。基金会很多钱一样来自于企业,这个可能受影响。企业界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企业的事业理论基础改变,所以我发现越来越重视事业理论,真正重视,真正去回答这些问题的企业,其实活的越来越好。

企业基金会的使命和价值观更加多元化。前两天正好见了一个朋友,他现在在大型企业基金会做秘书长,见了我分享的第一个话题,居然是我现在才知道推动资助真的不是每个企业基金会都能做到的。因为她是非常认同基金会一定要做资助型的,真正到企业基金会做秘书,发现想推动企业基金会做资助都很困难,因为资助方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使命。我们会面临着行业的上游越来越多元,更多企业家越来越明白做这个基金会是干什么事情。资助方式会越来越多元,所以我们面对上游会有很大一些改变。

社会角度,首先社会组织大量攀升,接近81万,基金6800家,社团37万,民非44万。公益从业人员快速增长70万多,公益生态正在逐渐形成。公众对公益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有所提升,参与渠道也多元,这个事说了好多年,我真正觉得公益意识有所改变,虽然有很多新出现基金会、社会组织还有企业,还是以最传统慈善方式做,但是有很多公众开始改变他们公益理念,而且更加认同。

志愿规模大幅度上升,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看到是专业的志愿服务、长期志愿服务、战略性志愿服务没有提升,就是这种随机的一次性的志愿服务,或者运动式志愿服务很多,但是真正专业战略性长期合作没有大幅度提升,这可能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公益行业内部组织和从业人员背景和价值更加多元化。今年我们做了很多事情,在讲什么是发展?包括性别意识,不过之前的公益行业里不用强调,因为几乎每个人进来这都是基础。但是现在很多人其实根本不知道公益行业内什么叫发展?什么是性别意识,这些基本概念没有了。但是好处是带来更多视野,一些思维,一些新的技术改变,所以这种更多元。

公益行业与社会链结和互动更加紧密,比如说metoo对我们行业带来影响了吗?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件事情,就是其实有好几家大专院校在过去几年里面一直推动公益方向人才培养。有一些社会服务领域、公共服务领域今年碰到这样情况,新生进来之后,家长跟着一起来,哭着喊着到学校说能不能给我们换专业?不说其它影响,就是这么一点上,那个院长很困惑说,我们前几年时候招生可火了,而且每天新生来的时候开开心心地去迎接,大家都很开心。但是今年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家长还是孩子,对这个行业已经开始有不一样的想法。但是事实上这种潜在的东西,这种认知和这种意识里的东西,那种心智里的东西会慢慢对我们行业有影响。真的是链接和互动越来越紧密,我们要更加谨慎,自律、自制、自我反省很重要。

传统慈善仍有优势,但对行业基础建设支持越来越少。许多人认为一定要走向跨界领域,个人认为这个行业自己的基础建设还是需要自己来搭建,外界给我们支持、资源、贡献、提升、创新都是好的,但是必须有一群扎根在这里真正做事的人。行业越来越重视有效性,同时部分程度忽略了基础性建设。竞争与合作,若干年前,我说竞争会受诟病,有人说赵老师我们行业越多越好,怎么会有竞争呢?现在不会了,你的钱被另外一家机构抢走了,你的志愿者到另外一家提供服务。所以这里是有竞争和合作,这是整个社会层面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最后一个技术方面,离我们好像最远其实又是最近的,智能、AI等其实离公益越来越近,同时期待拥抱我们,让我们应用,真的是这样。很多人不知道那些是什么?甚至静静地等候那一刻到来,如果我们去等候的话,我们中间有一部分就会被替代。比如很多企业,徐工集团,一线出现了智能机器人操作,而京东出现机器人送货。最近有一家餐厅特别火,现在预定已经到了2月以后,海底捞智慧餐厅,365度整个大屏展示,中间送菜是小机器人送,那么有没有服务人员呢?有。这家餐厅吃晚饭要下午两点去,预定已经到了2月份以后。我们中间有怎样的服务会逐渐被替代,是要问问我们自己的。

最后分享,我今年选了四家机构出来,其中一家就是红丹丹(音译)。今天结束之后,这个周末我们要一起反思使命,现在的使命是和视障朋友一起看世界。但是年度计划研讨之后发现出来很多方向跟使命不匹配,是不是需要改使命?他们发现,天生视障人越来越少,后天致盲的人越来越多。怎样更好继续看世界,还是客户已经有了新的需求?是我们渐渐完成了使命?还是仍然坚守原来的使命?这都是需要分析的。甚至可不可以说有些技术已经可以让盲人框架性地看到这个世界,是有的,要重新定位。

多元化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不仅根据社会组织,企业以某种方式解决了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摩拜。过去10年里有做过户外骑行的社会组织,我们一起沟通过,当时提到自行车会不会继续成为需求,当时定位是两个需求,第一个是自行车锻炼,第二个是局部区域一公里,但是真正去解决的不是社会组织,是企业化运营的一个方式。会有跟多技术型进入时候,会突破我们现有方式。

我们到底在哪里?这是我们公益界一个上中下游一个图,上游是政府,还有我们捐助方,中游就是渠道,中间有基金会,承接大基金会的钱,下面承接社会组织,把那个钱发出去,让社会组织再成长,执行好基金会的项目,所以他们就是一个渠道。中间还有一些其它行业协会,社会服务中心等等枢纽性机构在中游,下游就是社会组织。上中下游有哪些特点?还是跟前面一样,自己先观察。

上游特别希望找到好项目,希望找到好团队去资助,这是他的一个期望。但是对于什么是好,这个定义不一样,对于好的定义现在越来越多元。有的认为好,就是有影响力,我给你钱,不光你自己有影响力,还要把我基金会影响力带出去。还有一些是,影响力我不在意,但是你必须得有成效,就是我真的得看到受益人或者这个人发生改变,这个改变可以评估的。还有一些好就是内部制度完善,还有本身个人能力提升。还有就是,是不是有好的团队带头人,是不是有好的超仁妈妈们,根据这样一些不同的定义。

对于他们自身需求,上游需要战略规划和自身定位选择,自己的运营能力,尤其治理是大问题,上下不通就会痛,过去几年仍然是很多基金会、理事会没有起到真正作用,或者上下不通。品牌团队打造,制度建设,都是上游碰到的问题。中游不是承上启下,而是承上拓下的功能。一些基金会跟社会组织沟通有困难,说是以服务促进跟社会组织的连接,很多时候不是服务,很多是绑定要挟的服务。他们也涉及自己核心能力定位问题,如果有一天上游基金会不再做类似业务,你还怎么活,怎么承接。

在中游这些的组织就是服务,没有别的,如果说最重要的是服务,第二个还是服务,第三个还是服务,这是搭建自己核心能力的一点。你上头这个爸爸没了,可能有另外一个爸爸出现,因为你有服务能力。

下游出现一些其它问题,创始人和团队都很重要,但是往往下游创始人很强,团队永远跟不上。又一次理事会上,理事长说,今天最大一个收获是过去几年里我们认为团队有问题,今天才发现是我们有问题,我们没有给这个组织界定方向,没有把握他的业务领域方向,没有界定他的使命,团队其实是很努力的,包括有它的能力。原来以为团队能力跟不上,发现其实是自身问题。所以机构文化、战略定位、资金、经验、人力成本、组织、规模、接班人、治理等等都是下游问题。为什么涉及接班人呢?往往创始人创建一个机构,十几年二十年左右还是交不出去,有些交出去就不是原来的机构了,使命都发生了改变,这些都是面临的挑战。它要面临不只是产品服务,还有团队的搭建。所以,我们在哪里?我们面对的是什么?这是自己选择的。

那么,我们核心能力方面需要考虑什么呢?今年除了企业和其它非营利组织,我深度服务了四家社会组织,偏巧发现其中是一个平台,一个基金会,一个支持性机构,一个社会性服务机构,我把我观察到的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平台需要面临一个问题,这个平台已经成立十年以上,这个团队才两年多。仍然要解决为谁服务?原来没有细分可能性,现在必须细分。所以重新定位自己到底是谁?为谁服务?治理上需要清晰,因为这个平台婆婆太多了。治理问题是根上的问题,早晚得解决。团队的发展是有问题的,流动性比较强,因为平台性机构里很难吸引到那些在其他机构里特别有感动的人,觉得没有直接接触服务对象,感动会减少。第二,行业性这种东西又觉得够不着,同时面临财务管理的风险,财务管理成为平台性机构最大一个潜在风险。

我辅导的一家基金会,在战略方向转型,团队传承的问题,治理问题等等上有需求。治理的脱节。理事会并没有实现治理,资源发展,怎么样拓展更好的资源。

一个支持性机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业务到底是什么?因为其实支持机构里有咨询、有评估,有培训、辅导、培育等等。发现这个支持型机构都沾边,好像每一个都没有做明白,每个核心能力都没有,或者说过去有,但是没有与时俱进符合现在需求。

还有一家服务机构,业务升级,也是十几年的机构,必须转型,因为所有需求都在变化,品牌传播。有些基金会已经有了品牌,但是这个社会服务机构做了十几年品牌仍然没有有效地出去,所以面临最大问题就是团队整个执行能力以及创始人接班人问题。

当时我梳理的时候,我发现虽然这四家机构只是某一家机构,但还是有代表性的,其实他们所碰到的挑战和问题,也是现在我们很多社会组织基金会平台、支持性机构碰到的共性问题。最后我们核心能力应该是什么?基金会核心能力是什么?社会服务机构核心能力在哪里?需要重新界定,回到我们业务到底是什么上去。

关于我们的承诺和贡献,德鲁克自身是生态学家,为什么社会生态学家,他说在过去短短的50年中,我们社会已经演变成一个组织化的社会,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项重要的社会工作都委托给大型组织,从生产产品到服务和医疗保健,从社会保险到福利等等,如果在这个多元社会中各个机构不能再负责的自治中发挥作用,我们不会有个人的自由,也不会有一个能为人们提供实现自己机会的社会,取而代之将是我们对自己进行完全的束缚。

所以每个社会组织,跟每个企业和政府都是一样,要做到有效自治才能实现整个社会治理。这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共同给出的一个承诺。

他从1939年第一本书到最后一本一直研究一个问题,怎样创造一个能够成功运转、功能良好的社会,他的答案是一定创造出能够发挥作用的机构和组织。所以我们是不是能够发挥作用的机构和组织,真的要问。另外一个问题,怎样创造能够发挥作用的组织,而紧接着一个问题,怎样提升管理者,使他能够创建可以发挥作用的组织?怎么样创建?

管理者的第一大要务是必须建立一支单一有机体的团队,需要协调大量活动,协调管理精要之所在。

第二个要务,必须权衡目前的利益和长远利益,这个平衡功能是我们每个管理者的职责。不要抱怨我们面对近期和远期挑战,平衡的职责本身就是管理者的职责,风险必须有勇气承担,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工作和职能。

邵明路先生说过,管理就是激发人与生俱来的善意和为他人贡献的潜能。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理事、志愿者、团队、自己以及捐助人,你在做工作是否激发人与生俱来的善意和为他人贡献的潜能,包括我们受益人,这是我们要问的。

总结一下,作为一个管理者,要使人能够有成就感,组织有绩效,一起推动一个功能健全,运转良好的社会。

谢谢大家!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