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重磅|杨团:中国公益十年,大格局变化背后存在哪些缺失?


来源:凤凰网公益

以下内容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政策研究中心顾问、《慈善蓝皮书》主编杨团6月20日在“2008-2018中国公益十年高峰会暨2018年《慈善蓝皮书》发布会”上的讲话整理而成,并经作者审订。

2018慈善蓝皮书

以下内容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政策研究中心顾问、《慈善蓝皮书》主编杨团6月20日在“2008-2018中国公益十年高峰会暨2018年《慈善蓝皮书》发布会”上的讲话整理而成,并经作者审订。

——编者

阅读全文(全文3908字,阅读约需8分钟),并转发至朋友圈的前50位读者,截图朋友圈,发送至“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微信公众号后台,并留下快递地址与联系方式,可获赠最新《慈善蓝皮书》一本。

2008-2018中国公益十年高峰会暨2018年《慈善蓝皮书》发布会

01

2017年中国公益慈善发展大数据

从《慈善蓝皮书(2018)》所展示的慈善大数据中,基本可以看到中国公益慈善2017年发展的一个概貌。

首先,2017年中国社会捐赠总量预估是1558亿元。由于政府统计数据和行业统计数据的滞后性,《慈善蓝皮书》采取数据计算年度滚动法,每年公布两年前的确定数据和一年前的预估数据。所以,2017年的这个数据是《慈善蓝皮书》根据部分统计数据和测算数据,结合公益慈善行业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态势预估的。

而2016年的社会捐赠总量,1458亿元,是经过各统计口径的数据矫正后得出的确定性数据,同理,2015年我国实际社会捐赠总量为1215亿元。这样看,2017年的社会捐赠总量预估值还是在2015、2016两年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增势,只是,增速为6.86%,为2012年来最低。

图片来自作者在“2008-2018中国公益十年高峰会暨2018年《慈善蓝皮书》发布会”上的报告PPT。

第二,2017年中国志愿服务的时间价值折算约549.97亿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了10.48%。从2014年开始,《慈善蓝皮书》推动了中国志愿服务的测量研究,借鉴境外志愿服务测量的前沿研究成果,开发出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指数,不仅将志愿者贡献的时间价值作为对慈善事业的重大贡献进入慈善行业,还直接推动了中国志愿服务测量与国际的接轨,从而形成长期、稳定的事业领域和研究领域。

2017年,中国志愿者总数达到15807.34万人,其中活跃志愿者6092.66万人,志愿服务参与率为8.7%;志愿服务组织数量达130.67万家;志愿服务时间17.93亿小时。

图片来自作者在“2008-2018中国公益十年高峰会暨2018年《慈善蓝皮书》发布会”上的报告PPT。

第三,关于彩票公益金的筹集。《慈善蓝皮书》从2015年开始,增加中国彩票与慈善发展专题报告,阐释了1987年以来中国现代彩票发展史和彩票公益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并开始了每年的持续性追踪和研究。据统计,2017年,中国筹集的彩票公益金约1143.26亿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了10.03%。

《慈善蓝皮书》提出了一个新的统计概念,这就是把每年的社会捐赠总量、志愿服务时间价值折算和筹集的彩票公益金相加,得出当年全国的“全核算社会公益总价值”。经统计,2017年中国全核算社会公益总价值预估为3249.23亿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了8.56%,但是增幅下降了约6.2%。

(图片来自作者在“2008-2018中国公益十年高峰会暨2018年《慈善蓝皮书》发布会”上的报告PPT。)

关于社会组织,2017年中国社会组织总量突破了80万个,达到801083个。其中,基金会6322个,社会团体373194个,民办非企业单位421567个。(数据来源:社会组织大数据分析展示栏。其全国性社会组织数据来自民政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信息系统,地方社会组织数据来自全国社会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系统。其数据处于不断更新中。最后访问时间,2018年4月11日。)

2008-2018中国公益十年高峰会暨2018年《慈善蓝皮书》发布会

02

2017年中国公益慈善发展的基本特点与思考

关于2017年中国公益慈善发展的基本特点,《慈善蓝皮书》把它概括为“负重前行”四个字。具体而言:

1.社会组织数量继续保持增速,但社会三大组织的增速有升有降

2017年是《慈善法》和《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公布并执行的第二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中,中国社会组织的数量变化保持增势,但是增速有所变化。如下图显示,基金会的增速有相当幅度的下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增速有小幅上升。

图片来自作者在“2008-2018中国公益十年高峰会暨2018年《慈善蓝皮书》发布会”上的报告PPT。

原因有二:一是制度衔接出现空白,尤其是具体帮助《慈善法》贯彻执行的一些关键性配套制度仍未出台,例如三大社会组织管理条例(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致使有关政府部门无所遵从。二是在加强对社会组织监管的同时,一些部门出现了认识空白。我曾听到某些相关部门负责人讲,我们的社会组织已经够多了,监管不过来了,还成立这么多干什么?

2.慈善市场供给侧格局在改变中进进退退

去年发布《慈善蓝皮书(2017)》时,我就说过慈善市场供给侧格局在发生变化。而今年的趋势更加明显,慈善市场供给侧格局在改变中进进退退,也就是说,并非一直向好,而是出现了很多新的、过去没能预料的问题。

比如说,网络募捐市场在2016年是高歌猛进,2017年却屡遭质疑,腾讯99公益日刷单、套捐等问题到今天都还没能厘清;还有,民企有进军慈善的意向和尝试,一些企业大亨如何享建等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总体看更多的民营企业家仍在观望,主因是缺乏政策支持,尤其是在股权捐赠方面;此外,“中”字头的基金会,除中国扶贫基金会等个别之外,下滑的趋向很明显;社区基金会从2017年开始得到中央层面的鼓励和支持,但是发展和问题并存,在某些地区行政干预占主流地位;在现代慈善领域里,科教文卫体、生态环保增势明显,但与技术、工商业有相当的交叉,这种交叉是慈善市场供给侧格局正在改变的一种表现。

最后,关于慈善市场供给侧改革,还应该提出的就是社群慈善的快速发展。社群慈善是非正式慈善,是不登记注册的慈善,包括平台型慈善。这种慈善的快速发展,正在给未来带来新的发展、新的亮点。正由于它们适应了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的特点,所以,其发展势头很猛。不过,它们目前的成长缺乏规则的指导和监督。

慈善市场供给侧改革进进退退实属正常现象,这与当下中国和世界大格局的重大转变密切相关。国内大格局的转变是经济新常态,即从高速走向中低速,从单纯重视量的成长转折为重视质量的发展。这推动了方方面面的变革,这其中当然包括公益慈善界。国际大格局更是出现以中美为代表的是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一国独霸世界的很可能是长期的博弈局面。中国慈善市场供给侧改革中出现的各类的问题,我认为是大格局转变的一种正常反映。

只是,作为大格局一个组成部分的慈善格局,缺乏适应大格局转变的大思考和战略性规划。慈善不是简单的单纯的孤立领域,而是贯穿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所有领域的具有精神特质的一种人类创造物,它能不能应对国内外大格局转变带来的新挑战,并且把握由此带来的新机遇以实现创造性超越,在未来至关重要。

杨团在“2008-2018中国公益十年高峰会暨2018年《慈善蓝皮书》发布会”上发布《慈善蓝皮书(2018)》。拍摄/申志家,益人录

3.慈善出现新兴业态,现代慈善探索新路

慈善事业在行进中的探路也是2017年一个重要现象。

第一就是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实际上给中国慈善带来了巨大机会。在乡村振兴中,不仅是助力脱贫,不仅是为老人、妇女、儿童提供社会服务,更重要的是慈善有没有可能进入乡村振兴的核心区域去做生态改善、产业兴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拉动农民合作组织成长,促进城市和乡村的社会基础的改变。

第二是文化兴善。怎样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人文科学和生态科学连接甚至融合起来,是一个大题目。生态学和人文学目前是两个不搭界的领域,一个属于自然科学,一个属于社会科学。但是千百年来的农耕实践其实都是生态与人文融合的,而在工业时代,生态学成了技术制造业的诠释学,与人文科学完全分离,导致没了人文理念的生态变成无活力无动力的人造生态。文化兴善就是要从大文化的角度,将生态和人文重新融合起来,甚至要建立生态人文学以适应这个走向生态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第三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实际上是中国怎么面对世界、怎么面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伟大的世界目标的问题。这当中,公益慈善和社会组织有没有可能先行?与谁结合,怎么走向世界?这些都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第四是要处理多层面的多种复杂关系。传统慈善走向现代民间公益,处理公益与商业的关系,就要提出普遍适用的规则。这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思考方向,走向一个创新的思考方向。2017年的“两光争论”正是打破传统思考方向的一种尝试。他们两人的争论不是简单的个人争论,而是现代慈善发展当中必然的思想冲突的一种表现。在慈善市场供给侧格局改变的过程中,中国公益慈善到底往哪里走?能不能不走向极端,而是走中道之路,是很可以认真讨论的重要问题。

过去十年,我们一直思考的一些问题,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新的思考方向冒出来了。

例如,什么是慈善?什么是公益?两者的关系是什么?现在看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像过去那么重要了,因为现代民间公益可以包容传统慈善。

还有,政府与慈善、公益的关系是什么?现在看来,分立不那么重要了,合作更重要。政府已经表现出学习的意愿和行动,包括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希望慈善组织或者是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改革和创新,等等。反而是民间组织适应需求的供给意愿和能力还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这不能一味地归因于大环境不相容,因为只要你没有做好准备,机遇来了你也抓不住、乡村振兴中社会组织到底能做什么就是一例。不能总是怪政府怪环境,民间组织更要反思自己。

个人慈善与组织慈善、公募与私募的边界要不要划清?现在看来,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减弱了。在互联网时代,个人可以随时组群,可以成立很多非注册登记的联盟型、平台型的社区集群式机构并开展非正式慈善。这说明各类边界在打破,新的融合、新的集群在产生。

公益慈善组织和商界组织如何厘清边界?现在看,边界固然要划,不过,其实很多事情是一起做的,到底是先划边界重要,还是先融合起来一起做事情,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且厘清更重要?如何跨界整合,成为共同做事的社区集群型组织,这可能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创新方向。

“2008-2018中国公益十年高峰会暨2018年《慈善蓝皮书》发布会”现场。拍摄/申志家,益人录

03

展望中国公益慈善未来十年新方向

总之,中国公益慈善正面临国内外大格局变化中的巨大机会。中国要向前走,一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是要参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单纯的经济量的增长为中心变化为以高质量发展的全面建设为中心。这要求中国的各个方面都要发生适应性的转变。公益慈善也不例外。这是机会,同时也是历史性的新挑战。面对挑战,中国的慈善如何改革体制、培育机制、增强活力、贴近现实,是我们这次“2008-2018中国公益十年高峰会暨2018年《慈善蓝皮书》发布会”需要特别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我认为,首要的方向就是要打破“公益小圈子”,进入政、产、学、研、社共商的平台型思维和共同协作的行动。民间公益慈善组织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同时又要具有促推其他各界发挥优势的能力。这可能是未来十年很重要的一个新方向。

要在这个方向上走好,就要在《慈善法》的指导下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建设更多的的针对性更强的平台型组织和社区集群型组织。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在晚年谈及中国走向世界时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各美其美”,大家把大家的优势发挥出来;“美人之美”,别人的美我们要喜欢欣赏;“美美与共”,所有的好,所有的优势大家结合起来形成共同体,这样,才能实现“天下大同”。

在“2008-2018中国公益十年高峰会暨2018年《慈善蓝皮书》发布会”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社长梁艳玲向《慈善蓝皮书》编委会赠送《慈善蓝皮书》10周年纪念版。拍摄/申志家,益人录

[责任编辑:马明月 PP002 ]

责任编辑:马明月 PP00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网公益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