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如何帮我的公益组织留住更多的人才?


来源:公益慈善论坛

原标题:如何帮我的公益组织留住更多的人才?

作者:冯百亿 来源:卖风买酒

2018年2月9日,星期五,公益行动者破冰中心,湖南耒阳一家公益组织负责人这样问:如何给我的组织留住人才?

她详细解释说:“一,团队管理人员的吸收很难,大家愿意做志愿者,不愿意做管理人员。二,即使成为了管理人员,维持的时间很短,经过几次活动或者会议之后,就提出退出了。三,我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留住人才(指管理人员),因为一个组织要运作,管理人员非常重要,需要他们参与各个环节,各个部门才得以正常运转。”

所有问题提出来都需要一个厘清的过程。

有人问:你哪年创办的这家机构,主要做什么的?2017年筹集了多少钱?

有人问:你的这些管理人才,是怎么选拔的,他们的待遇如何?

有人问:你为留住这些人才,做过哪些事情?

这个负责人说,“我是湖南耒阳人,但是生活在广州。2017年初,我一个人回去老家找了一些朋友,成立了一个公益群,然后,向政府申请注册,半年后得到审批通过正式成立。申请这半年时间当中,我们做了多次公益活动,面向敬老院,福利院,贫困户。我在广州做义工十几年,因为一次偶然机会2016年回去老家参加一个公益活动,看到了不协调的一面(比如参加活动时抽烟,摆造型,只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等等),回来广州后,我开始构思,要把广州义工的行为,奉献精神,公益理念等带去老家。”

“在这过程中,为了让公益业务做得更好,我们团队需要确定一批能够参与管理的人。因此,通过大家的共同决策,选举了几个人。但做着做着,发现,他们都不愿意当管理人员,慢慢地都流失了。”

“这些管理人员也都有自己的专职工作,我们目前也没有给管理人员发工资,我自己也没有发工资。我们2017年的资源筹集大概共五万元,三万元左右的资金,二万元左右的物资。”

大家依据自己的经验,开始讨论了起来,有人直接了当地,给出了一些建议。

浙江宁波的一家公益组织负责人邱炜杰认为,人才流失,是肯定会出现了。也许不应当视为流失,而应称之为流动。在社会上,人才如水,不流动反而出问题,任何一家机构都会有人才流动,都应当鼓励人才流动。“依据我此前的经验,人不愿意在一家机构里呆着,只有两个原因:要么是与负责人的理念起冲突、不一致,要么是得不到他想要的。”

在泸沽湖边做客栈同时也做公益的李国栋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团队和事业的发起人,需要做到:“确认自己长期的愿景和理念,以使命为驱动;承认很多时候大多数人是没法长久在机构呢;转化一种相互服务的关系,把每个来到机构的人当做一粒未来要播撒出去的种子培养,自己做土壤,让种子有发芽的机会,让自己的土壤更肥沃。”

一直在做志愿者基金会服务的杨海军,根据大家的发言,提炼出了好几条可能的办法:“公益组织留住人才也容易。1、公益团体核心人员团结;2、公益团体活动质量高;3、公益团体对志愿者呵护到位;4、公益团体专职待遇应有吸引力;5、公益团体自身造血能力强;6、公益团体创始团队有个人魅力;7、公益团体兼职人员志愿津贴发放及时;8、转化一种相互服务的关系,把每个来到机构的人当做一粒未来要播撒出去的种子培养,机构做土壤,让种子有发芽的机会,让机构的土壤更肥沃;9、全国各地公益团体多交流、培训、相互学习,提升管理人员水平。”

我个人能提出的建议有限,加上没有真正到伙伴的所在地做真实的“尽职调研”,因此,知道自己肯定是在隔靴搔痒。但即使是隔山打牛,也自有这个行动的意义。结合这个伙伴的发展阶段,业务类型,以及其他 各种可能的因素,我给出的是四个小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她的业务2017年才起步,团队也自然在2017年才算聚集。从传统的发展阶段来看,还处在草创时期,处在互相间观望和探测的阶段,处在“以事带人”的盲打阶段。在这个阶段,还说不上团队不团队,而只是团队从偶遇到发心同行的阶段。在此阶段,正是通过大量的做事,遴选或者说积累真正的团队成员的阶段。在这样的阶段,谈论“管理层”,似嫌过早,过于仓促。要么是想责任推卸,要么是错误模仿了其他组织的架构。

在这样的阶段,最好的办法是,在大量的做事的过程中,给予不同的伙伴充分的授权和支持。让业务本身的呈现和成败,来帮助选拔人才,而不是靠自己的急切。

人才的确定,以前认为,大体有三种模式,一种叫科举,也就是标准化的统一考试。第二种叫察举,也就是有经验的人去确认谁是好苗子。第三种叫荐举,也就是伙伴推荐自己认为最优质的人。但在我看来,还有一种,就是自然生长、自然结晶的模式。

一个团队发展到了三年五年之后,才可能进入“以人定事”时期,也就是依据这个人的特点去由其确定自主业务的阶段。在此之前,都是以事定人,以事练人,在攻克堡垒中培养将军。

第二个是,作为发起人,在任何阶段都是非常辛苦的。在起步阶段,业务、人力、资金集于一身,难以有人分担,可能最为撕裂和沉重。但好处也是在这时,让自己充分与社会所有的可能进行了非常实质的接触甚至冲撞。“在没有嫡系的时候,只能把自己当嫡系”。只要自己还要继续做下去,就要继续与社会充分而彻底地交接。此时最为考验人,此际正是修行时。

第三条是,公益组织本质上是姓“公”,因此,必须把传播同时作为基因。这样才可能让每做一件事都实现社会发动、志愿者招募、成果公示三个小目标。如果没有自媒体的工具,会很难可持续发展,建议在这方面有所补足。可组建相应的志愿者传播团队,帮助业务和团队持续社会化。

第四条是,筹款是任何组织的生命线。无论何时都不要放松筹款。有钱了要筹款,给新业务和未来拓展提供可能;没钱了更要筹款,这样才可能发挥团队的张力,提升团队的凝聚力。春节是筹款的上佳时期,一定不要错过。建议这个春节,带领团队筹集一些非定向的资金,争取2018年能够给全职人员、核心志愿者,发放一些补贴或者工资。

千里马基金执行长何泛泛小声地小结说:“破冰中心,更像是公益私董会线上版。每周就一位公益伙伴的问题进行共创。虽然不是每个人能成为案主,但是,当你在参与的过程,就如照镜子,你能从中看到你的困惑你的影子。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就像刚刚我们一起关注的公益机构人才问题,其实,对于大家来说都是一门必修课。所以才那么多人一起来成为破冰师,贡献智慧。”

对以上的整理,如果有伙伴,觉得意犹未尽,或者自己的重要观点没有及时收录的,可在留言处提醒我,我明天出修订版,直到达到最佳版本。(2018.2.10)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网公益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